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教育   17篇
科学研究   1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4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君子”是孔子追求的儒家理想人格,但相对“圣人”来说,“君子”之品行还是可以通过自身不断修养达到的。本文把“君子”人格具体分述为孝、悌、忠、信、、勇等。  相似文献   
2.
有同情心的教师是培养学生同情心的关键因素。教师同情心的践履不是一味地表达和展示自己的同情,一个具有教育智慧的教师,会在真正共情和理解的基础上,把自己对孩子的同情心用巧妙的策略化在具体的行为中。本文以一位数学教师十几年如何对待学困生为个案,揭示了该教师在同情心践履中,无不渗透着绵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忠之道"、"絮矩之道"等以求"和"的观念,体现其"用心灵关注心灵"的理念。研究发现:"忠"""之道才能使教师及时回应学生的呼唤与达成对学生的真正的关心,教师同情心践履通过"中庸之道"走出各种两难困境。同时,其同情能力和同情心是在文化与制度环境的塑造和与之抗衡之中得以生长,此过程中还蕴含了教师本人的学科理念及本人深层自我实现的需求。  相似文献   
3.
儒家伦常法则:忠恕之道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之道作为儒家处理自我与他人关系的伦常准则,包括如何对待自己和如何对待他人两个相互贯通、不可分割的层面。"忠"侧重如何对待自己,它实际由"中"派生出来,强调的是通过"执中"、"正己"而"尽己成性",与三代以来的尚"中"精神一脉相承。""着重如何对待别人,它强调通过推己及人、以成全他人,有"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两种表述形式。依儒家之见,"忠违道不远",只有既正确对待自己,又正确对待别人,我们才能达到"在邦无怨,在家无怨"的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4.
铁券制考略     
铁券是符节的变种,也是封建制度的产物,它是封建帝王颁赐给有功之臣的享有某种特权的凭证。西汉初年刘邦首次以铁券为誓,封赏功臣世袭爵禄;魏晋时期铁券誓词一变而为免除死罪并成为后世铁券的主要内容;铁券在唐朝曾一度泛滥,到明朝进一步形成制度并趋于完备,到清朝则走向消亡。  相似文献   
5.
孔子创立了以道德为价值取向的儒家思想,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价值理论体系。其《论语》中的“仁”之思想具有从“亲亲”及于“爱人”的深刻内涵。从这一内涵向外又推延出了“礼”、“忠”、“”等具有层次性和统—性的外在道德规范和要求。  相似文献   
6.
加强初中建设工程”早在年初就被列为上海市委市府的“实事工程”。年终岁来之时,本刊记者走进了一所所初中作探访,看看初中这一年来走过的道路。  相似文献   
7.
陶小青 《上海教育》2003,(11A):24-24
经过十年的努力,闵行区马桥强学校在校长胡龙的带领下。已经由当初的落后学校跻身于闵行区优秀初中行列。但是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在短短的时间内。先后有3名优秀教师为追求高薪而流出。深入地思考之后,胡龙想出了好办法。  相似文献   
8.
致祥”是曾国藩伦理思想体系的重要一维。本文从六个方面剖析了“致祥”的具体内容及其得失。  相似文献   
9.
"诚"就天地间--论中庸之道的核心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事物自有其存在发展规律,即为“中”、依“中”而行的用“中”之道,也就是中庸之道。中庸之道的核心指导思想是“诚”,其据“中”而动,包含不欺己之“忠”和不欺人之“”。诚之精神在人己互动中有化人化己之功,从而人可贯通天地,与天地参,使天地合在人之“一”上。  相似文献   
10.
儒家“”道思想自孔子到二程,内涵不断拓展。孔子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释,先秦儒家的“”思想大体继承孔子,汉唐基于“如心为”的角度,强调以心度心,二程把“”置于天道的高度,核心论述“推己及物,养人之道”。二程“”道思想从成己开始,以成就他人为目标,以兼济天下为理想,以“公理施之于人”为方法,避免“”道的庸俗化理解,强调了“”不会造成对他者的强迫,形成了完整的道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