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教育   11篇
信息传播   2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佚名 《新闻世界》2008,(1):25-25
在人类社会,一夫一妻制很普遍.但在广大的动物王国却是一件稀奇事。虽然动物王国的一夫一妻制很稀少.但并不令人讨厌。美国生活科学网归纳了动物王国十大经典的一夫一妻制。  相似文献   
2.
尊前拟把归期说,欲语春容先惨咽。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离歌且莫翻新阕,一曲能教肠寸结。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赏析:此词咏叹离别,于伤别中蕴含平易而深刻的人生体验。开头是对眼前情事的直接叙写,接着写对眼前情事的一种理念上的反省和思考,再由理念中的情痴重新返回到樽前话别的情事,最后写出了遣玩的豪兴。  相似文献   
3.
林黛玉形象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具艺术魅力的形象之一,也是《红楼梦》众多女性形象中作者最着力刻画的人物形象之一,这个形象贯穿着作者的理想。但是,在今天青年人的心目中,对林黛玉形象有许多误读,他们把全书数次多人提及的她的小性儿、多心、爱恼人,这些传统解读的基础和依据,作为对林黛玉形象的评价,造成了对林黛玉形象的误读。而脂砚斋、畸笏叟等人的评语是我们理解《红楼梦》人物形象非常重要的参照。因此,笔者试图借助脂评了解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形象的实质,对林黛玉的个性进行重新解读,正解千古情痴林黛玉。  相似文献   
4.
和书的缘份大约是在十四五岁时结下的,那时候我是人民大学附中的学生。或许是三年自然灾害刚过,政治上比较松动,学校图书馆那间只为教员开放的阅览室,居然对学生敞开了大门。每天下午例行的体育锻炼一完成,我就一头扎进了那四壁满布书架,中间也立着一排排书架的大厅。那时我觉得,让我走进这么一个地方,又赋予我在这里东翻西翻的权利,就跟把我放进了天堂一样。是的,我过去从来没有这样的机会,更没有这样的权利,  相似文献   
5.
情悟紫鹃     
《红楼梦》大旨谈情,紫鹃之情为其一绝。其情之专,其情之深,其情之纯,其情之真,净化人的心灵,感天动人。紫鹃之情因黛玉而生,因黛玉之亡而失去依托,步入空门;紫鹃与黛玉荣枯实相共,其情为发自内心的诗意之情,不能不为之情而恸哭。立足一个"情"字,从情之缘、情之痴、情之空三个角度分析紫鹃的情感世界,探究紫鹃之情深层精神内涵和精神价值。紫鹃之情引导人们追求真性情和诗意人生。对中华文化心灵和情感价值体系的建构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6.
《聊斋志异》中的"痴男"形象解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结合时代背景和蒲松龄个人经历,解析《聊斋志异》中的“痴男”形象。“痴男”分为“情痴”、“性痴”两种,这类形象的刻画是蒲松龄走向“魔幻现实主义”的结果.他借“痴男”表现在高压统治下的黑暗封建社会里人们精神的迷惘,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存天理去人欲”的宋儒理论的否定和追求解放情欲、个性自由的美好愿望.  相似文献   
7.
张锡梅 《现代语文》2007,(3):124-126
作为抒情性的体,从词登上坛始,其所歌咏的爱情,几乎是清一色的婚外恋,男人们把他们风流多情的一面给了他们的红颜知己,很少有人在词中关注他们的妻子,当然也有例外,如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沉痛地表达了自己对已逝十年的妻子的深深的怀念;贺铸的《半死桐》回忆了情逾金石的糟糠夫妻的生活;而纳兰性德的悼亡词,却可以让我们同他一起哭泣,感动于他对亡妻的痴情。[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王勣 《海外英语》2012,(4):46-47
南宋诗人朱熹有言:“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经典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正如自泉眼潺潺流出的涓涓细水,涤荡求知人的内心,洗礼人的灵魂。源头泉水在朗朗明月映照下才更显澄澈剔透,“A Moon over Fountains”栏目冀望同读者一道用月明心去观照英文经典深广精妙的内涵,去捧啜名家名篇甘甜清冽的泉水。  相似文献   
9.
《呼兰河传》,既是一部自传体"小说",又是一部优美的散文诗集。从这部散文诗集中,我们可以看出萧红心中的"恨"。萧红的一生,充满动荡、漂泊、孤独、悲伤和苦恨。这个苦命的女子在饱经现实的摧残中,无所依托,只能从童年的回忆中取暖,借以对现实的抗拒。《呼兰河传》表面读来平静如水,其实蕴含了作者极为深重的苦恨。这些苦恨正说明了萧红在现实的洪流中,找不到自己的人生方向,不知何去何从的惆怅。萧红《呼兰河传》的恨虽无声,却悠久绵长,震耳发聩。  相似文献   
10.
《牡丹亭》对柳梦梅的形象刻画力度不够,故学界大家关注的焦点一直都在杜丽娘身上。然而细品《牡丹亭》,柳梦梅实际上是很有代表性的。柳梦梅同杜丽娘一样,是不折不扣的情种,而最关键的是《牡丹亭》中所表现的情与理的抗争,并非是通过杜丽娘,而是以柳梦梅为代表来体现的。因此,杜丽娘是隐形的,柳梦梅的抗争才是显性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