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7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259篇
科学研究   42篇
体育   15篇
综合类   5篇
文化理论   5篇
信息传播   1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正>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喜欢"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不用费力的思考,这样只能起到"水过地皮干"的作用,学生没有真正地理解问题.有效的课堂问题可以解决学生的思维惰性,有效提问是指在实施数学课堂教学时,教师根据具体的数学课堂教学内容,通过创设特定的问题情境,设置系列相关的问题,以限答式、非限答式、诱导性、反思性等提问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对数学问题的思考和体验活动,并在师生间的互动问答活动中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情感和  相似文献   
3.
高山 《高中生》2011,(36):44
"这件事我一定要做了。""真的要做了。""也许可以再等一会儿。""先休息一下,看会儿电视,上会儿网,聊会儿天。""这件事我明天再做吧。"我们每个人可能都会有这样的经验,一些事情需要我们去完成,而惰性总是占了上风。如何才能克服惰性,尽快完成任务呢?我们也  相似文献   
4.
萧红的作品,以低处向上看的体恤情怀,始终聚焦在穷人和妇女身上,她完全自觉地站在受难的穷人和妇女一边,控诉社会的不公。此外,她在批判底层民众的愚昧麻木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深入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整个东北乃至整个中国底层的人生。展现了沉重的社会悲剧以及历史惰性之源。她的小说所展示的底层生活不是一个阶层或个体的命运,而是民族历史的性格和命运的投射。  相似文献   
5.
徐林 《现代语文》2011,(5):155-156
标准化应试的突出表现就是客观题的备受青睐,而"主观题客观化"则一直是应试教育中文本阅读题始终难以摆脱的惯性和惰性思维。这种思维实质反映了一种霸道的应试本能,解题程式的简单化和操作评价的便捷化或许是这种应试思维所能带来的唯一好处。可是与此同时,我们也不得不面  相似文献   
6.
夏斌 《教书育人》2011,(11):45-46
时间观念淡薄只要你认真观察,就会有所发现,大凡公立学校总有少数教师的时间观念是十分淡薄的,比如早上到校,看班教师一般都要比上课时间提前半个小时到班级指导学生读书,而非工具学科教师则可以在8点之前到,因为教师点名的时间就是8点。非工具学科的教师为什么每天可以晚到校?因为他们没有  相似文献   
7.
陈序经的文化观是他全盘西化论的理论基石。陈序经认为“文化是人类适应环境时代,以满足其生活的努力的结果和工具”,他还强调文化的世界性和中国文化的惰性。从文化的定义、文化的世界性、文化的惰性三方面对陈序经东西文化观进行考察,才能够真正理解其内心的苦衷,澄清人们的误解。  相似文献   
8.
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要求语文教师尽快转变教学观念。然而,事实上,却有不少教师受传统文化中消极因素的影响,固守落后观念,严重影响了语文新课改的实施,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  相似文献   
9.
共生课堂能否在小学低段实施,如何实施,这是很多一线教师关心的话题。实践证明,低段不仅可以实施,而且从低段开始以共生课堂的方式来进行教学非常有必要,也非常有价值。共生课堂视课堂学习为师生生命中的一段重要旅程,也是师生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教师在低段形成独霸课堂话语权的习惯,那么学生很容易养成思维惰性,或形成猜...  相似文献   
10.
惰性知识存储于学生头脑中却处于一种不活动、不应用的状态,对惰性知识的激活要从它的来源入手,促进学生对学科概念和原理背后的方法性知识、价值性知识的理解,对教师程式化知识表达方式的顺应与反向思维,确立模拟问题发生的动态化知识实践观,使知识记忆成为一种由自我产生并指向自我知识建构的认知心理活动,减少已结果化了的教学实验,使学生能应对渐进的或螺旋上升的问题思辨,降低惰性知识产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