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教育   1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继苏 《现代语文》2007,(2):106-106
此诗约作于玄宗天宝十一载(752年),时李白已经五十二岁。自长安放还以后,仕途不顺,理想幻灭,与友人岑勋曾多次应邀到嵩山元丹家里做客。三人登高饮宴,人生快事莫若置酒会友,作者又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之际,于是满腔不合时宜的愤激之情,借酒兴诗情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出来。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以创造社作家的留学生作品为基本文本,重点分析“郁式愤激颓废型”留学生形象特征,他们贫困、孤独、愤激、颓废、性苦闷,又有强烈的爱国情怀,在异域他乡痛苦地挣扎,无望地呻吟。通过这一特殊群体来浅窥特定历史时期留学生的心态、留学生特有的作风气派和文化心理背景。  相似文献   
3.
庄子和屈原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影响深远。作为诗人的哲人与哲人的诗人,二人的情感世界都绚丽多彩。然而,学界在研究二人的哲理与诗性时,似乎忽略了他们情感世界的研究。如果深入到二人情感世界中就可发现,虽然"哀怨"、"愤激"、"孤独"是庄屈情感基本特征,但仔细研究,二人情感世界又不同。本文通过解读庄屈的情感世界,以求深化对庄屈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丁帆先生的《中国乡土小说史》,为我们建构了一套完整的乡土小说理论,也为此后的乡土小说研究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范式。本书对乡土小说的研究策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归纳乡土小说"三画四彩"的美学定义,并以此作为衡量乡土小说艺术成就的一个重要标尺和维度;其次,对乡土小说悲剧精神的特殊关照,成为丁帆论述《中国乡土小说史》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再次,丁帆从比较的视角进行乡土小说的研究,使读者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乡土小说的独特之处;最后,丁帆在《中国乡土文学史》的论述中对乡土文学提出新颖的观点,抒发"愤激"情怀。  相似文献   
5.
随着"文革"十年浩劫的结束,作家孙犁开始进入一个全新的人生阶段.此时,他已然步入生命的晚途.文革经验、无以抗拒的生命衰老及其自身独特的生命体验,成为晚年孙犁所有言说的内在规约.综观孙犁晚年的创作,"失望"与"愤激"是弥漫其间的两种主要情绪,分别对应着其文革经验和步入人生晚途的生命体验.  相似文献   
6.
韩愈从宪宗元和十四年贬潮开始,其诗文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是情感和心态之变,由早年的凌厉恣肆、愤激牢愁一变为哀婉悲戚,但哀婉中有平和,悲戚中有自解.二是风格之变,从贞元后期开始的奇险狠重、估屈聱牙一变为语浅感深、不烦绳削、自然平易,但好奇的审美惯性及其独特经历和文化个性,使得其平易畅达中不无排奡狠重之硬语.  相似文献   
7.
杜甫一生心系朝廷,追求事业,富于儒家的积极进取精神。但综观他的经历和文学创作,似乎还接受了陶渊明的影响。特别是他后半生“飘泊西南”期间,他还写过不少表现安于隐逸闲适思想的作品。如何认识这一复杂的现象,杜甫的思想、创作和渊明有哪些异同,这就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贬官江州时期是白居易思想的重要转折期,他的愤激不平、孤独寂寞、委顺任化、思念家园、怀想帝京等心态,在这一时期的作品中都有鲜明的体现;而《琵琶行》则集中体现了作者这一时期的思想,分析诗人复杂的思想,有助于读懂《琶琶行》,也有助于清晰地了解作者思想转变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就元好问《论诗三十首》中“万古幽人”一首的论诗之旨进行了辨析。对山西大学李正民先生的观点提出了一点商榷意见,大体赞同宗廷辅先生的见解。  相似文献   
10.
傅山是明清之际著名的爱国学者、启蒙思想家、诗文作家,同时又是远离南方文人创作集团的廖若晨星的北方知名剧作家之一,这种独特的身份赋予他的剧作许多不同流俗的特点,值得我们研究。傅山的剧作《齐人乞食》属案头讽刺剧,旨在讽刺清初汉族理学士人的变节作官,抒发自己由民族气节而发的激愤之情。《八仙庆寿》的体例属当时民间流行的别具一格的敬酒祝寿剧,具有一定的可上演性,作者在阐述养生之道的同时,抒发了自己的救时讽世、愤激避世之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