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教育   1篇
体育   1篇
信息传播   18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新闻与写作》2005,(6):31-31
新闻不能搞客观主义,不能有闻必录——徐铸成,今日之报纸.惟搜求不近人情之新奇事物.以博无知读者之一笑.其幼稚诚不堪言矣——戈公振  相似文献   
2.
蔡斐 《今传媒》2016,(10):22-22
蔡斐,男,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历史学博士后。主要研究新闻与法律交叉领域。出版专著有:《新闻传播经典文献导读》《1903年:上海苏报案与清末司法转型》《戈公振新闻思想研究》《近代重庆新闻传播史稿(1897~1949)》《二十世纪影响中国的20大案》,并在《国际新闻界》《当代传播》《新闻记者》等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部分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由传媒智库研究基地推荐担任今传媒杂志2016年度“传媒与法”栏目主持人。  相似文献   
3.
“空气中充满了新闻”.这话不是我说的,是戈公振先生说的。戈公振先生是新闻学先驱,是20世纪30年代著名的新闻记者、中国新闻史研究的开拓者和我国早期的新闻教育家。关于新闻,他有许多精辟见解,其中一段话是这样说的:“空气中充满了新闻.到处都在等候新闻采访人。家家屋里藏着新闻,处处交易的地方也是如此。  相似文献   
4.
本文论述了媒介素养的提出和发展的历程。文章认为,我们已经生活在一个人人可以发布新闻的时代,但事实的真相反而难以辨别了。看起来,民众似乎掌握着前所未有的新闻控制权,但这也意味着民众自身必须拥有把握这种控制的能力。为了辨别真相,也是为了避免被操纵,"新闻素养"就应该成为公民素养的一部分,成为全民都需掌握的必要知识。  相似文献   
5.
戈公振先生一生搜集、整理图书、报刊资料,著述许多著作,为我国新闻事业做出了贡献,同时为文献工作者搜集地方文献提供了依据.论文介绍了戈先生在文献收集方面的经历与成就.  相似文献   
6.
正香港是中国近代报业的重要源头。中国早期的近代化报刊,也就是所谓的"新报",正是鸦片战争以后在香港兴起的。其中,19世纪70年代是值得特别专注的关键历史时刻,在此期间香港中文报刊经历"双重转型"——形式上纷纷由"周三次刊"转变为名副其实的日报,在更深的层面上则是中国报业先驱逐渐摆脱洋人操控,开始独立办报。不过,因为第一手资料的缺乏,新闻史学界对这段历史一直缺乏充分考察。以当时并存的三大中文日报为例,《香港中外新报》仅存一份原件,《香港华字日报》只有一期影印件,  相似文献   
7.
李贞刚 《收藏》2010,(5):157-158
2007年,笔者从旧书刊市场淘得一本1955年三联书店出版的著名报人、新闻史学家戈公振编著的《中国报学史》,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论述中国报纸历史的著作。该书32开本,近30万字,资料丰富,考订精详,被新闻界公认是研究中国新闻史的奠基之作。  相似文献   
8.
9.
戈公振是我国著名的爱国记者、新闻史学家、新闻教育家。他从事新闻事业二十余年,为我国现代新闻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在新闻学诸多领域有着独到的见解,譬如其报业经营思想就颇具建树。戈公振的报业经营思想涉及报纸定位、发展战略、新闻管理、广告、发行、人才培养等方面,对当今的报业经营与管理仍有一定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蔡斐  陈玲霖 《青年记者》2009,(24):97-98
长期以来,“新闻自戈公而有史”的.论断奠定了戈公振在中国新闻史学界上不可动摇的地位。一本洋洋洒洒的《中国报学史》成为戈公振一生中最引人注目的亮点。实际上,“戈公振是中国新闻事业史上不可多得的全才”,除了对新闻史学的研究,戈公振在新闻教育、媒介经营、新闻实务等诸多方面都颇有见地和建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