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篇
  免费   1篇
教育   42篇
科学研究   5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6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17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扶犁惊戈壁,拔剑镇国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下简称兵团)地处西北边陲,是党政军企合一的特殊组织,担负着中央赋予的屯垦戍边的历史使命,在国家实行计划单列。经过近60年的发展,兵团总人口已达258万人,在塔克拉玛干、古尔班通古特两大沙漠的周围和2019公里的边境线上,开垦出了1600万亩良田,建起了14个生产建设师、175个农牧团场,其中边境团场58个,建成了石河子、五家渠、北屯、阿拉尔四座美丽的军垦城市,创造了人类开发史上一个又一个奇迹。  相似文献   
2.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维系社会稳定的基础。文化是创建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充满创造活力、各得其所,利益关系得到全面直辖市的稳定有序的和谐社会的精神基础。什么样的文化占据人们思想的主导地位,就决定了人们有什么样的思想意识和精神追求。在当前社会处于转型时期,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和一个地区的发展越来越重要,它可以创造生产力、提高竞争力、增强吸引力、形成凝聚力。兵团文化是兵团人在半个多世纪屯垦戍边的伟大实践中,高扬爱国主义的旗帜,把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屯垦戍边的伟大实践紧密相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创造出了的独具特色的文化。要构建兵团和谐社会,必须要用兵团文化在全兵团营造和谐的社会扭转,用兵团文化培育职工、塑造职工,丰富职工的精神内涵,提升职工的文化精神素养,使职工拥有良好的精神风貌、振奋的精神状态、高尚的道德情操,为建设兵团和谐社会提供精神支撑。  相似文献   
3.
“我家住在路尽头,界碑就在房后头。界河边上种庄稼,边境线上放牛羊。”“背靠界碑,家是哨所,放牧就是巡逻,种地就是放哨。”这是祖国西部边陲——新疆兵团九师人屯垦戍边生活的真实写照。1962年新疆伊塔事件发生后,按照党中央的决定,兵团迅速抽调成建制单位奔赴塔额地区执行“三代”(代耕、代牧、代管)任务,在边境一线组建团场,成立农九师。  相似文献   
4.
张者很用心,很用力,花了三四年时间,几经修改,终于完成了一部描写新中国第一代戍边军人故事的长篇小说。小说并没有全景式在写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历史,而是把焦点集中在一个普通连队里,从他们进疆时在羊粪坡扎营开垦荒地开始,一直叙述到我们这个时代。  相似文献   
5.
屯垦戍边建立新型团场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方向,如何做好这方面的工作,以农场的基本实际情况谈一下粗略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兵团屯垦戍边文献资源的特性分析,收藏与利用情况,分析了兵团屯垦戍边文献保护与服务模式,进一步探讨收集与合理利用屯垦戍边文献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薛亚楠 《军事记者》2014,(11):57-58
我是从地方高考到军校进入部队的.尽管有4年军校的生活历练。有新疆作战部队6年的干部工作经历.但真正以普通一兵身份体验连队生活.还要数我在新疆军区某边防团契恰尔边防连下连当兵的日子。  相似文献   
8.
"屯垦戍边"是兵团的历史使命和根本任务,随着兵团经济社会的发展及国内、国际形势的不断变化,传统意义上的"屯垦戍边"已难适应边疆的长期稳定与发展。"屯垦戍边"向"教育戍边"的转变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教育戍边"是实现稳疆、富疆的途径之一。文章从"屯垦戍边"向"教育戍边"的转变的历史背景、作用和意义及其实现的途径等方面进行分析与思考。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屯垦戍边文献的收藏与开发研究现状的分析,总结屯垦戍边文献研究取得的成果,并提出今后的发展设想。  相似文献   
10.
古代的边塞诗是从题材的角度分类的。以边塞军旅生活为主要内容,或描写奇异的塞外风光,或反映戍边的艰辛的诗作称之为边塞诗。这类诗的思想内容极其丰富:可以抒发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可以状写戍边将士的乡愁、家中思妇的离恨;可以表现塞外戍边生活的单调艰辛、连年征战的残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