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0篇
教育   24篇
科学研究   1篇
各国文化   4篇
体育   10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4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被誉为“人间天堂”的苏州,以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狮子林等古典园林闻名遐迩,吸引着成千上万慕名前来参观旅游的海内外游客。清代光绪八年(1882年)三月王锡祺《南游日记》:“早起偕谷叔、蒸弟、钧甫等游留园,人各纳青蚨,方得人。”“园丁云每日游人以千计也”。可知当时游园就收取门票,且人数颇多。作为人园凭证的园林门票随着时代变迁、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2.
拙政园因它营造的一种集聚山岛、竹坞、松岗、曲水于一体的趣味,被称赞为"天下园林之典范",它看重园林贴近与融入自然以及强调景物之间到达协调同一。它具有的一种独特美学思想,与西方心目中皆有对于真善美的追求、对于真善美的信念却是相一致的。是以,本文可通过对于阿尔伯蒂的美学观点与拙政园的浅析,探查出两者的异同。  相似文献   
3.
我喜欢苏州,原因之一,大约是由于苏州有令人留连忘返的园林之胜吧。提到苏州园林,自然就会想到拙政园。对我来说,尤其如此,因为40多年前我第一次到苏州,第一个见到的苏州园林便是拙政园。那时,游园的人比较少,有充分的空间和时间让你和它从容相对。信步所至,常会使你  相似文献   
4.
应一平 《收藏》2012,(3):37-39
苏州的拙政园为江南"四大名园"之一,是东方园林艺术设计的典范。漫步园中,移步皆景,听鸟语之妙音,闻沁脾之花香,徜徉在天人合一的氛围中,不能不叹服古人的智慧。拙政园始建于明正德四年(1509年),明弘治进士、御史王献臣邀请"吴门画派"的巨子文徵明(1470~1559年)为其做最初设计。  相似文献   
5.
张鹏 《高中生》2014,(12):54-55
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流水断桥春草色,槿篱茅屋午鸡声。绝怜人境无车马,信有山林在市城。——文徵明《拙政园图咏·若墅堂》径点蓊台,墙遮翠柳,闲亭面面开疏牖。不知城市有山林,谢公丘壑应无负。——徐崧《秋过怀云亭访周雪客调寄踏莎行》  相似文献   
6.
造园家通过借物言志的手法将风、雨、月等自然之物收入园内,为园所用。借助文学诗词来构成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的审美情景,并通过文学诗词引领观者的主观感受,寄意境于自然物象之外。  相似文献   
7.
田长林 《收藏》2010,(5):160-161
藏友苏耀新在苏州拙政园附近开设的“苏州江南纸币社”收藏颇丰。2009年孟春某日,他向笔者展示了他收藏的一册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时印发的一辑画报——《支那事变画报》第十辑。所刊图片为由日军多名随军战地特派员(记者)拍摄的战地写真照片,东京朝日新闻社发行;印刷和发行时间为日本昭和十二年十二月(1937年12月)。  相似文献   
8.
共振效应最初是一种物理观念,后来人们把系统接受外界激励而成倍放大能量的现象多比喻为共振效应.苏州园林本身就是一个艺术的世界,它与建筑、文学、哲学、美学、绘画、音乐、戏曲、雕刻等各个艺术方面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互相影响而又互为己用,彼此吸收长处从而达到美的多元化和最大化,这种关系很像上文提到的共振效应.文章认为,艺术与苏州园林的共振效应(以拙政园的“小飞虹”为例)既具有中国传统艺术审美心理的综合影响,又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审美精神的共性,对艺术与园林关系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文章从文学之缘、音乐之妙、书画之神、昆曲之韵、道家理想五个方面,以小飞虹作为切入口,以小见大,从小视点逐渐转向大视野,从而为理解苏州园林与艺术的共振效应勾画了一个立体的、多方面的视图结构,以此来探讨文学、绘画、音乐、戏曲、哲学、美学与园林是如何相互作用的.  相似文献   
9.
梁仁 《上海集邮》2001,(4):19-19
苏州是我国唯一以古典园林申报世界化遗产的城市,先后已有拙政园、留园等9处被列为世界化遗产。  相似文献   
10.
徐灿是继南宋李清照之后又一位杰出的女性词人。她的《拙政园诗馀》在清初词坛佼佼不群,在中国女性文学序列中的地位也是不容忽视的。徐灿处于明清易代之际,遭遇到一种痛彻骨髓的亡国之悲、黍离之痛。她一直深爱着的丈夫陈之遴又投降清廷,成为她无法直面的"贰臣",而她本人又不得不接受清廷的封诰。因此,徐灿的感情异常复杂痛苦,她的词作具有了一般女性词人少有的沧桑之感和黍离之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