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0篇
教育   16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13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陶渊明作《自祭文》《挽歌》以降,文人墨客的自挽之辞便日渐增多。明清时期楹联兴盛,自挽联成为楹联中一支奇葩,或抒豪情,或状功业,或叙平生,或戒后人,内容各异,谐趣横生。兹摭拾数联,以飨读者。清代知府杨荣绪为浙江最清廉之官,因开罪上司而被撤职,抑郁而终。临死之前,乃书联自挽:  相似文献   
2.
《出版史料》2006,(2):125-125
孙伏园(1894~1966年)是鲁迅的学生和朋友。曾主编北京《晨报》副刊,发表鲁迅的《阿Q正传》。1924年与鲁迅等发起成立语丝社,出版《语丝》周刊。与鲁迅有多年的编、著往来,过从甚密,著有《鲁迅先生二三事》。1936年10月鲁迅逝世后,孙伏园十分悲痛,以鲁迅著译作品及所主编的刊物名称撰成挽联:“踏《莽原》,刈《野草》,《热风》《奔流》,一生《呐喊》;痛《毁灭》,叹《而已》,《十月》噩耗,万众《彷徨》。”寄托哀思。孙伏园写挽联  相似文献   
3.
文苑     
《文化交流》2008,(1):81-84
毛泽东赞张伯驹挽联 1972年1月10日下午1点,毛泽东突然对工作人员说要参加陈毅的追悼会.他在追悼会大厅一面走一面留意走廊两侧各界送来的花圈.一个不起眼的花圈引起毛泽东注意,他停住脚步,轻声用湖南话念着:  相似文献   
4.
闲话挽联     
于其 《语文知识》2001,(8):9-10
挽联,是对联的一种,专用于表达对死者的哀思和生者的意愿。这种对联形式,最迟在北宋年间即已出现,如北宋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宰相王安石就曾为病故的大臣韩绮写过这样一副挽联: 木稼曾闻达官怕山颓今见哲人萎一般说来,挽联的表意作用无  相似文献   
5.
古时出殡,灵柩前面有用一根绳索围成的圈子,称为"绋"。送葬的亲友要帮助拉灵车,叫"执绋",如《礼记·曲礼上》:"助葬必执绋。"又叫"执引",如《礼记·檀弓下》:"吊于葬者必执引。"后来又以"执绋"作为送葬的代称。至亲好友们手拉绳子,有的号  相似文献   
6.
<正>1938年9月9日,天地悲切,万物肃穆,沾益人民怀着沉重的心情,走进县政府会场,参加沾益县举行的追悼六十军抗战阵亡将士追悼大会。上午九时,时任县长王庆辰迈着沉重的步子走进会场,会场两边摆满了白色的花圈,花圈上挂满了追悼滇军六十军阵亡将士的挽联,挽联写得悲壮深沉,撼天动地。如"热血洗河山,马革裹尸还"、"暮雨四方思猛士,九霄孤月照人寒"、"万丈白虹从地起,海国波涛江天暗"、"自古奇男子,浩气满河山","血战捐躯博得青史千秋书勇士,哀声遍野全凭赤心一颗慰忠魂"。挽联使整个会场显得庄严、激昂,似乎人人心中都有一种将要爆发的仇恨,历数日本侵略者的罪行,表明保家爱国的决心。  相似文献   
7.
当曾国藩指挥湘军以死打蛮扎的方式把湘军的旗帜扛入金陵,熊熊大火结束了“上帝之子”不败的神话。洪秀全魂归天国,带走的不单是天王的子民,也有无数湖湘子弟的英灵。作为湘军统帅的曾国藩不可能也不会把他的家乡子侄搁在异土他乡,让其魂魄夜夜思归,因此,当时有“江忠烈包送灵柩,曾国藩包做挽联”之说。曾氏挽联写得极富特色,下面试加分析。  相似文献   
8.
《出版史料》2010,(4):24-24
出版大家爱书如命文采风流惊四座 传世精品下笔有神花团锦簇垂千秋 2010年9月14日下午5时40分,范用同志在协和医院病逝,享年八十七岁。  相似文献   
9.
某出版社出版的<书缘与人缘>,是一本质量不错的好书.但读到"泰山颓矣--敬悼岳父吴开先先生"一文(该书第 111页),作者吊岳母的挽联,就令我看不懂了:  相似文献   
10.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逝世,噩耗一出,举国哀悼。出殡那天,自动前来参加葬礼者,多至数万人。治丧委员会收到各界人士送来悼辞、挽联、唁电,数以千计。在挽联中,作家唐瞍有一副35字的长联,其辞曰:“痛不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