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1篇
教育   10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在19世纪末领导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与完善的革命政纲。它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思想体系。辛亥革命前,三民主义经历了一个由民族而民权而民生的发展过程。辛亥革命后,三民主义又经历了一个由民生而民权而民族的恢复和发展过程。此间它不断增添了一些新的思想成分。当中国的旧民主革命在五四运动后转变为新民主革命时,孙中山得到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在1924年的国民党“一大”宣言中对三民主义重新作了解释,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这样,他的三民主义就与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阶段相适应,…  相似文献   
2.
民主革命时期,国共两党的政治纲领对两党兴衰及中国社会变迁产生了重要影响.比较、分析国共两党的政纲,对我们进一步认识中国近代政党的历史发展以及今天的政党建设都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理性和新的思维对早期第三党的历史作重新认识, 客观地分析他们提出的思想主张, 充分肯定了他们对中国革命作出的可贵探索和贡献。就第三党一些有争议的问题, 提出新的见解和观点, 力图突破传统的定性标准束缚, 给予它一个公正、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4.
5.
徐阶成功扳倒严嵩后,推行“三语政纲”,以期扭转嘉靖后期的怠政、朝政混乱、言路大坏等政治弊病。但由于其本身存在的局限性,以及措施的失当等原因,收效甚微,甚至某些举措非但于事无补,反而使问题愈加严重。因此,“三语政纲”并没能真正挽救嘉靖末年的社会政治危机。  相似文献   
6.
清朝灭亡前夕,其《宪法内重大信条十九条》(简称"十九信条")的出台,与"滦州兵谏"中由张绍曾主持和领衔向清廷发出的"立宪政纲十二条"(简称"十二条")直接关联,可视为清廷就此作出的回应。"十九信条"的内容,除极个别事项外,与"十二条"不但无原则抵牾,而且更为全面和规范,真正具有了宪法性质,这离不开"滦州兵谏"的促迫。而这次"兵谏"本身,亦是特别复杂局势下的产物,就其要求清廷确实着手立宪的既定目标而言是基本达到,故通常所说其"失败"并不完全合理。尽管它较比"起义"的目标层次为低,但就震动、打击乃至推翻清王朝的客观功效而言,可谓与起义相辅相成,都是其"合力"的构成。  相似文献   
7.
8.
作为奥巴马教育政策过渡团队的引领人,哈蒙德教授从独特的视角出发,阐述奥巴马总统对每个孩子的教育都承担共同责任的承诺,并对新政府教育改革计划所遵循的原则和信条进行分析。哈蒙德教授认为教育改革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特别强调提升教师素质和吸引优秀教师的立法的重要性。最后,哈蒙德教授还展望了美国教育的未来。  相似文献   
9.
管教养卫是国民政府乡村基层社会控制与建设的政纲,四者中,先有教养卫,后有管。蒋介石、杨永泰以及当时的众多县政专家对管教养卫的解释都不尽相同,他们在理论上对管教养卫的内涵与外延不断地加以改变、丰富,经历了从最初单纯强调某些问题的重要性到与地方自治、保甲制度、新县制融会贯通的过程。在实际运作中,国民政府地方基层行政人员大多借用管教养卫的概念,以加强对基层民众的政治压制与经济盘剥,民众感受到管教养卫带给他们更多的是负担与义务,而非利益。管教养卫的提出与宣扬,是民国时期基层社会控制体系转型中国家行政控制力向下延伸的理论表现。  相似文献   
10.
中央苏区以建立坚强而有工作能力的各级苏维埃政府为基本目标,以城乡苏维埃为基础,不断地改造地方苏维埃政府,为革命战争胜利服务的政权建设,具有鲜明的阶级性,革命性,时代性,是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利益的宗旨的生动体现。它不仅使中央苏区成为全国苏维埃运动的楷模,而且为此后我党治国安民,为今天的廉政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经验。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