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篇
  免费   0篇
教育   64篇
体育   1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1篇
  2008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谢飞亚 《现代语文》2011,(8):127-128
关于写作,新课标上是这样阐述的:"要指导学生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但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师批改作文,学生看评语"的现象。这样既增加了教师的负担,学生也没得到实惠。  相似文献   
2.
汤国伟 《成才之路》2011,(28):36-36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要把这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使两者相得益彰,才能使学生的阅读与写作的能力有效提高,才能使语文课堂教学具有较高的实效性。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小学生应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写作的总目标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同时,新课标也明确指出了各个阶段的目标.不难发现,新课标要求作文教学应有整体思路,要循序渐进.学生作文重在自我表达,发展个性;重在交流信息,传达思想,适应社会需要.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必须突破已经形成的写作教学误区,采用开放式教学方法,放飞学生思维的翅膀,让他们翱翔于高远的天空.为此,我们在实践中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4.
学校一直提倡让语文教师当班主任,这是很科学的。从表达角度看,语文教师文从字顺,词汇丰富,便于沟通;从教学内容看,语文学科有育人重任,更便于班主任入情入理的对学生进行引导和说服教育。做为一名语文教师,多年来一直兼任班主任工作,在实践中更是有着深切的体会,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写作的总目标是“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目标很明确。采取何种方式实现这一目标,我们进行了一些尝试.感到受益匪浅。一、激发兴趣。增强自信心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作文最重要的内驱力。小学低年级重在培养写作的兴趣和自信.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程标准》对七至九年级的作文修改要求是,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同时,对教师组织作文教学提出建议,要求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怎样开展作文修改呢?  相似文献   
7.
傅惠敏 《教师》2013,(27):66-66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小学习作的要求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其中强调与突出的是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从中折射出习作的真正意义与价值。既然是写“自己”,  相似文献   
8.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学生的写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促进学生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而结合学生写作的实际,这恰恰是学生遇到的最大问题:学生生活积累少,不善于积累见闻、体验,写作源头枯竭,学生无内容可写,可谓“难为无米之炊”。因此,加强学生的“生活体验”能力,积累生活见闻和体验,应是提高学生写作综合能力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标》明确指出:作文教学是使学生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这与原来的大纲相比,要求已经降低了许多。然而,农村孩子还是怕写作文。“农村孩子知识面窄,作文素材贫乏;农村孩子表达能力不佳”成了怕作文的理由。事实是这样吗?我认为只要我们优化作文教学策略,努力创设条件丰富学生生活,在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正确、生动地反映生活,让学生写出生活气息浓厚,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  相似文献   
10.
中学生作文弊病有三:1对写作有畏惧心理根据教学大纲,初中生每学期至少作文6~8次.小的读写活动尚不在其内。有的学校还让学生坚持每天一写篇观察日记。按理说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应该能够写出文从字顺、中心突出、层次清楚的文章来。其实不然。每当老师布置写作文时.学生总是抓耳挠腮.不知所以.畏难情绪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