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1篇
教育   24篇
科学研究   1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2篇
信息传播   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舒兰的诗集《海外吟及其他》表达了中国大陆移民美国的老一辈知识分子的共同心理和现代游子的情绪;郑树良的小说《青云传奇》和《石叻风云》再现了南洋华族的历史。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新加坡政府致力于国家现代化、国际化建设,并取得了显成效。随之而产生的是国家主体民族——华族的民族意识淡薄,母语教育水平下降。政府曾采取多种措施进行补救,如坚持了已20年的讲华语运动等,但华教育仍面临种种难题。  相似文献   
3.
新、马华文文学是在中国新文学的影响下,由依赖进而逐步本土化,最终茁长起来的。新、马华文文学从对中国文学思潮的跟随、模仿、借鉴,乃至后来的隔绝、自立发展,最后成为独立的文学。新、马华文文学的创作潮流继承了中国新文学的现实主义特质,不单关注祖国的动态、民生的疾苦,还反映了马来亚华人的生活,成为服务于当地华人的一种艺术模式。从作家队伍来看,中国作家的影响在早期是全方位,后来逐渐培养本土作家,直至他们完全成熟、自立。反过来,新马华文对中国文学的影响,虽不算很大,但也形成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林岸松的诗作《雨林的盛宴》(第一辑)中活灵活现地呈现出雨林的神秘面纱,具有鲜活的雨林自然情趣。诗人借助对于大自然的独特感觉,进行自我心灵的阐释,在现实与理想的冲突与交融中,有着积极探索的情愫。“雨林”作为诗人精神家园的指向,构建着华族文化的多重性。  相似文献   
5.
《支那崽》这部小说主要以7岁小孩丁凯作为主要的叙述者与中心人物,在展示小丁凯由边缘至中心的过程中牵引出小说所涉及的其他一些美国的少数族裔的生存状态尤其展现了在以白人作为主导的美国主流文化下支那崽及其家人朋友为代表的华人在相同生存境况下的不同抉择.  相似文献   
6.
在当前新加坡双语教育体系下,华文科承担着传扬华族文化与传统价值观的文化任务,有重要的文化性课程目标.通过调查收集数据并分析新一代华族初中生的中华文史知识的一般水平,有助于确定当前的华文课程在弘扬华族文化上取得了怎样的成绩.调查反映了现有的华文课程,在传承约素尔所述的低层次文化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向学生传扬高层次文化上,则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相似文献   
7.
在20世纪20年代末期的新马华文文坛上,潮籍华侨陈鍊清是一位杰出的文艺副刊编辑和作家,他在推进南洋色彩的文艺与新兴文学的工作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为新马华文文坛及新闻报业做出了卓著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中国音乐艺术, 作为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有着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的潜移默化教育和传播的功能. 中国传统音乐艺术在海外传播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形式的发展, 其形式与内涵也在与时俱进.近年来, 海外华族合唱团体已经成为中国音乐艺术在海外华族传播中的新宠. 拟从中国合唱艺术在海外华族中的传播途径、 传播动力、 传播价值、 传播建言等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吴莹 《教育评论》2015,(4):151-153
海外华侨教育大都以中国为典范。以中国为本位的教科书在英属新马华校百年间的变迁既是当地华人社会追随中国本土教育的具体表现,也是近代海外华侨教育在异域环境下不断演进革新的缩影。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60年代初至70年代末,新马华文文学关于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的论争从未断歇过。在论争中,现代主义渐渐为读者所接受,由此发展成为与世界文学潮流相接轨的"东方现代主义"。文章通过梳理这场论争的来龙去脉,旨在厘清这场"现实与现代之争"对新马华文文学研究之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