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4篇
  免费   1篇
教育   641篇
科学研究   9篇
各国文化   3篇
体育   4篇
综合类   14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2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41篇
  2011年   43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79篇
  2007年   73篇
  2006年   53篇
  2005年   50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47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隐喻是构造词语新义中的最重要最根本的方法,新义的产生往往是人们以熟识的某一领域的经验为基础.去说明理解另一领域的经验,从而形成了一个隐喻的概念系统,引申出新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姚姗姗 《海外英语》2011,(11):214+223
随着当今科技的快速发展与便捷的科技信息的交流,科技英语的翻译也越来越被人们重视。科技英语的翻译一直是比较复杂的语言活动。它不仅包含着对原文意义的理解、表达,还包括着译文的完善等过程。在该文中,笔者从翻译的表达方法角度对科技英语的翻译技巧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所谓的词义引申是指从原来词语的意思出发,根据语境以及翻译语言的表达习惯,在翻译语言中选择出相应词语,从而达到翻译语句通顺的目的。在英语翻译过程中,经常会使用词义引申这种手段,本文就英语翻译中词语引申现象进行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4.
从历时的角度,考察了现代汉语"消息"词汇化的过程,指出其动因是高用频、汉语双音化趋势和VO句法结构的类推影响。反义复合词"消息"在先秦时代已经萌芽,由反义并列短语变为反义复合动词,成熟不晚于西汉,由反义复合动词变为名词,不晚于东汉末。名词"消息"词汇化之后,旧有义项与用法消失,新的用法得到了发展。  相似文献   
5.
洞房及考辨     
周仲强 《兰台世界》2016,(10):140-142
"洞房"一词本义与婚房无关,是指幽深的房间,闺房的私密性和感性与洞房的本意和引申义相似。唐中期以后洞房意思逐渐演化为结婚的新房,并形成固定的代称一直沿用至今,这种形态在古时的诗文中得到完整呈现。但在不同语境中,洞房一词的意义被引申,具备多种表意。  相似文献   
6.
数学教学的关键是通过提高课堂效率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这其中,根据教材内容进行合理引申尤为重要。本文将从定理教学、公式教学、例习题教学三个方面引申的形式和引申应注意的问题浅谈如下,不当之处请同行们指正。  相似文献   
7.
在关于词义发展的问题上,前人已做过大量的工作。传统的研究都是从单个词意义的引申着手,认为词义的发展变化都是由个别词孤立的引申而来。在这个问题上,许嘉璐、孙雍长和蒋绍愚三位先生给出了不同的看法。本文就是对这三位先生的观点的一个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8.
在《中华大字典》中“除”字义项众多,看起来纷繁复杂但实际上是个互有联系的严整系统,并非杂乱无章。为了能以简驭繁地掌握“除”的义项,本文将运用词义引申的规律以厘清“除”字词义引申之间的各种关系,以期对“除”字词义方面有一系统认识,也对词义引申有具体可感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习语即习惯用语,在广义上它包括谚语、成语、俗语和格言等。习语是一种形象化的语言,是英语经长时间使用后提炼出来的短语和短句。它适宜用来比喻其他的事物,使事物更具有鲜活的特征,具有短小精悍,干净利落,易懂易记,说起来顺口,听起来入耳等特点。下面从动植物、人体、日常用品等方面来讨论英语习语的引申意义以及如何正确翻译出它们的意义。一、英语动植物词语的引申意义及翻译技巧动物的比喻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均有广泛的使用,它使语言生气勃勃,形象鲜明。然而,由于文化背景、思维方式的不同,人们对英语中动物比喻的正确理解和…  相似文献   
10.
解题后的拓展引申是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契机.怎样对问题进行拓展引申呢?一个非常有效的做法是——挖掘题根,开展变式训练.好的习题往往都有题根,即题目的来源.只要我们抓住题根,把握问题的本质,进行变式训练,可以达到“由一题通一类”的教学效果.现例说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