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教育   8篇
信息传播   3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元代十分重视旌表,它的旌表对象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是旌表贤臣良将,注重对军功以及治水、治蝗、屯田和定策之功的表彰,同时兼顾大臣的忠、直、言、能、廉。二是旌表孝子顺孙,出现了对儿童的旌表。三是旌表累世同居。四是旌表义夫。五是旌表烈妇、贞女等节妇。六是旌表隐逸之士和入粟补官者。元代旌表孝行人数之多,旌表累世同居数量之少,以及向顶峰过渡的节妇旌表,都使得它在古代旌表史上占据着特殊的位置。  相似文献   
2.
清代一产三男旌表政策肇始于顺治年间,定形于康熙时期,鼎盛于雍乾盛世,衰落于晚清之际,无论从数量还是作用上看均超过以往各代,达到封建社会的顶峰。该政策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缓解贫困之家哺育多胎婴儿的压力,是深得民心的惠民之举,也是清代国力盛衰的晴雨表。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正史中,普通女性只能以"列女"这一特殊的形式进入史籍。但是,由于正史在编纂中往往受到资料及编纂者所处时代等因素的限制,入选正史的女性无论是在地域范围还是数量等方面都非常有限。自宋至明,随着我国地方志编修体例及内容的渐趋确定和统一,一定数量的女性及其受旌表等经历得以进入地方志及相关史籍。以明代宁夏为例,尽管《明史.列女传》中没有宁夏女性,但在明代编修的六部宁夏方志中,则记载了多位女性及其受旌表情况。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明代宁夏方志所见地方女性及其受旌表情况进行考论。  相似文献   
4.
宋代通过旌表孝亲,以宣扬孝道、教化乡民.同时大力倡导累世同居、割股疗亲等风气,引导民众的孝亲行为和意识,从而维护礼俗传统和社会秩序,加强政治统治和对社会的控制.  相似文献   
5.
发源于上世纪90年代,肇始于湖北省竹山县的农村十星文明创建活动是新时期党的农村工作巨大创新,是“来自基层的伟大创造”,更是悠久古老传统文明和旌表制度在当代的深远回响.无论是在文化思想基础、程序手段与方式方法,还是在旌表对象与标准、社会功能与价值等方面,传统旌表制度与当代十星文明都有着内在深远的联系.时值全国新农村建设高潮的迅痰到来,理性科学地厘清传统旌表制度与当代十星文明内蕴的宝贵经验和文化智慧,具有重要而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政治经济价值、社会发展价值和资源基础价值.  相似文献   
6.
妇女贞节旌表在春秋战国时代已见于记载,其后在秦汉、魏晋南北朝以及隋唐时期,贞节旌表制度不断发展,宋元时期妇女贞节旌表制度日趋完善。明清时期,旌表制度远比前代受到重视,节烈表彰有严格的程序,按涉及的行政级别可以分为中央和地方表彰,级别愈高,其程序和过程就愈复杂。明清时期,中央旌表的门槛不断降低,旌表对象的范围不断扩大,表明统治者在主观上利用贞节旌表来维护家庭乃至社会稳定的意识不断强化,但客观上旌表的功能却在不断弱化。明清除了中央朝廷的旌表之外,地方政府也提供次一级的表彰方式,其程序较为简单,是中央朝廷旌表的有力补充。  相似文献   
7.
明清徽州节烈现象异常突出,这是多种因素促成的结果,节烈旌表是其中重要的一种。明清时期非常重视对贞节妇女的旌表。明清节烈表彰有严格的程序,按涉及的行政级别可以分为中央和地方表彰,级别愈高,其程序和过程就愈复杂。我们从徽州方志、谱牒等历史文献中可以发现中央政府旌表制度在地方的执行过程;中央朝廷对旌表条例的调整往往会得到地方的积极响应;同时,地方政府的表彰成为中央朝廷旌表的有力补充。妇女节烈旌表制度在徽州的有效实施,促进了明清徽州突出的节烈现象。  相似文献   
8.
在对明代山东各阶层妇女与社会教化的关系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些妇女群体一方面积极实践社会教化,另一方面仍然存在脱离社会教化的非主流现象。  相似文献   
9.
隋唐五代时期,统治者对孝子顺孙的旌表在承袭前代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这一时期对于孝子顺孙的旌表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对善事父母者的旌表;对毁身行孝者的旌表;对勇救父母者的旌表;对居丧庐墓者的旌表。统治阶级不遗余力的对孝子顺孙进行旌表,推动了这一时期官方旌表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论宋代国家对女性的旌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旌表是中国古代规范社会秩序的基本措施之一。宋代国家通过朝廷和地方两级,以多种方式,对孝行显著、节行突出、为地方和国家作出重要贡献的女性进行旌表。宋代国家旌表女性,不仅对女性群体起着道德教化与行为导向的作用,也能激劝士人,有利于形成忠孝节义的社会氛围,对砥砺风俗,敦厚人伦,维护国家统治均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