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教育   2篇
体育   1篇
  2023年   1篇
  2015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2.
《左传》中共见“无宁”用例4处,杜预皆注“无宁,宁也。”学者多从服虔、杜预、孔颖达、杨伯峻等之说,以“无”为语助词,无义,训“无宁”为“宁愿”“、宁可”等。文章以“无宁”为语气副词,“无宁、毋宁、不宁”、“不亦、无亦”“、无乃、毋乃”等互为变体,多表“难道不”“、岂不”等反问义;“无乃”、“毋乃”则语气减弱,可译为“恐怕”等。以句法层面上“有语气词(如‘乎’等)同现的反问句”“、没有语气词标记的反问句”与“陈述句”为纲展开论述,并以这三种不同的句式实现方式与“宁”“、亦”“、乃”等词缀的变化为两条线索构建起“无宁”诸词在语气表达上由反问趋向测度的连续统。  相似文献   
3.
上古汉语中,有三种结构中的“无”用法特殊:句子谓语动词前的“无”;形容词前构成“无竞”“无■”“无赢”的“无”;虚词“无乃”“无亦”“无宁”中的“无”。前人对这三种结构中的“无”没有统一的意见,也没有从语义演变或虚化的角度讨论过这些“无”间的关系。上述“无”的不同用法其实具有内在语义上的一致性。第一种结构中的“无”是表频仍义的频率副词,与其词源意义有关;由频仍义引申为“重、再”义,所以第二种结构中的“无”是双音实词结构中表数量持续增加或状态延伸的语素;第三种结构中的“无”是基于反复出现的历史经验和自然规律表推测、判定语气的语素。这三种用法中“无”的意义是层层虚化的,同时由“无”组成的双音结构也变得越来越凝固。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