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教育   4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1.
2.
“法无明不为过”法制原则的理论基础,源自于西方法学家民主法治思想;其本质是民主和法治对法律精神的内在要求。在中国确立“法无明不为过”法制原则,是中国社会主义本质所决定的。新中国法制史上“法无明不为过”法制原则在曲折中发展,但最终会将“法无明不为过”法制原则在中国正式确立。  相似文献   
3.
教师觉悟论     
教师专业成长以其自身的觉悟为前提.教师觉悟是一种专业觉悟,是对"教育真谛"的领悟,是教师灵性的生动展现.觉悟的教师须走出自身之"迷"与外界之"蔽",表现出光明正大、大智大慧以及不离正道的气象.教师觉悟要在"持定成慧"和"转识成智"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4.
梁晓声在《人世间》中塑造了郑光明这样一个盲人形象。作为郑娟的弟弟,郑光明与郑娟一样都是好心的妈妈捡回来的弃婴。但更为不幸的是,郑光明生下来就是个盲童。《人世间》塑造这样一个视障者的形象,并使之贯穿全书的始终,使郑光明由一个盲童成长为一个懂事的盲人少年,最终修行成一个看破红尘的高僧。郑光明虽然眼睛看不到东西,但他从小就喜欢拿着彩色厚玻璃片对着太阳照,并最终通过出家而开智慧,走出了“无明”,迎来了光明。这里的视障隐喻意味较深,表现了作者对人生、对世界的深刻思考和努力超越现实的探索。  相似文献   
5.
电影《一念无明》作为近年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品,以精神病患者为题材,引发了社会各界思考。早在1986年香港电影《癫佬正传》中,就对精神病患者群体给予了充分关注,渴望通过影视作品使社会能够平等对待这一特殊群体。两部作品虽时隔三十年,但是在选材、创作初衷以及所反映的社会问题上都有着血脉相承的关系。本文试从两部作品镜头语言分析,来展现精神病患者及其照顾者的困境,呼吁人们对精神病患者“去污名化”,给精神病患者及其照顾者更多关爱和尊重。  相似文献   
6.
《洛阳伽蓝记》是一本与佛教有着密切关系的著作,然而,人们从佛教方面入手对其进行的研究并不多,笔者认为,在作者笔下丰富的材料中,有相当一部分材料可以从佛教无明与执取的角度进行解读,在作者笔下众多的人物中,既有对于富贵权势的无明与执取,也有对世俗财富、感情与美色、荣誉名声的无明与执取。从佛教义理方面对《洛阳伽蓝记》的材料进行解读,不失为我们对其进行研究的一个较好的视角。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