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篇
  免费   0篇
教育   63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2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1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认为许多学者将《文苑英华》归作类书是错误的,比照其与《文选》在编纂目的,体例,收录内容等方面所具有的共性,认为它应该是一部重要的文学总集。  相似文献   
2.
汉魏时期向来为学者、专家所关注,传统的汉魏研究大多集中于经济、政治、文学与重大社会事件等,而对于普通民众生活、风土人情、民俗礼节则少有关注。本文以《昭明文选》选赋为立足点,考辨汉魏时期风俗画卷,从而更加深入地解读汉魏独特的文化特色和相对开放的社会风尚。  相似文献   
3.
《中国德育》2011,(3):97
走进昭明小学,你会被她百年的底蕴所折服,而其中亮点之一,就是学校充分利用、挖掘独有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萧楚女事迹,围绕德育开展一系列活动,让"今天我为昭明自豪,明天昭明为我骄傲!"深深地烙在每  相似文献   
4.
陶渊明《饮酒》诗中有一句人们颇为熟悉的名句,那就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在后世流行的各种版本的陶诗集子中,这句诗的文字面貌均如此。其实,该句诗的原貌并非完全如此,其中的“见”字应作“望”字,即:“采菊东篱下。悠然望南山。”追考有关陶诗的版本可证:南朝梁代萧统所编的《昭明文选》最早收录此诗,诗中作“望”字;唐初欧阳询等人所编的《艺文类聚》(卷65)摘录了此诗,诗中也作“望”字。  相似文献   
5.
史籍本身担负着文学选本的功能。通过梳理可知,《汉书》选录的各类西汉之文共计一千零一十篇,这些文章不仅在传中人物刻画及辅助行文叙事等方面具有点睛之功,还为后世遴选出了代表汉人审美的文学作品,集中彰显了《汉书》作为史籍所具有的“选文”功能。与此同时,《汉书》的选文观为以《后汉书》为代表的史部著作和以《昭明文选》为代表的集部著作提供了选文范例,在选文体式与录文规模等方面提供了参考样式。至于班固所追求的“典雅”与“精约”的创作指归,亦被后世诸家所沿用。这不仅促进了后代史学的进一步发展,也促进了后世文学诸体在内容与体例上的不断完善与渐趋成熟。  相似文献   
6.
《古诗十九首》是汉代文人五言抒情短诗的代表,它的名称最早见于南朝梁萧统的《昭明文选》,自魏晋以来一直得到人们的重视,历来文人们对它的评价都极高,甚至被誉为"惊心动魄,一字千金"。《古诗十九首》既不完全同于诗骚和汉乐府的"天予真性、发言自高",又不同于汉赋的追求辞藻、生僻险怪,开创了古诗才情并重,以气驭才、以才达气的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我国文学史上早期抒情诗的典范。  相似文献   
7.
《教育》2011,(36):64-64
<正>常熟市石梅小学坐落于江苏常熟虞山南麓,梁昭明太子读书台旁,创办历史悠久。建校以来,学校虽几经变迁,历经坎坷,但始终秉承严谨治学之风,造福桑梓之责,为地方和国家培养了大批建设人才,赢得了社会广泛赞誉。  相似文献   
8.
正1980年春,茅盾在《可爱的故乡》一文中这样叙述:"我的家乡乌镇,历史悠久,春秋时,吴曾在此屯兵以防越,故名乌戍。何以名乌,说法不一。唐朝咸通年间改称乌镇……乌镇在清朝末年是两省、三府、七县交界,地当水陆要冲……镇上古迹之一有唐代银杏,至今尚存。我为故乡写的一首《西江月》中有两句:‘唐代银杏宛在,昭明书室依稀。’梁昭明太子曾在此读书。"  相似文献   
9.
昭明文选》中赋体名篇佳作较多,所反映内容从先秦至南朝梁初,具有较强的时事性和相当的广泛性。而赋体中的多数篇目对"上巳"节日风俗已有记载,不仅对魏晋南北朝社会民俗研究有一定价值,对其以前风俗文化的考辨,也是不可或缺的文献资料库。"上巳"因时代而变迁,既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又能展现成熟的民族特色。因此研究《昭明文选》赋类中的"上巳"习俗对研究中国文学的发展与演变有着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正清末民初著名的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这样说过:"夫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中华民族能够历经五千年而不衰,离不开在历史长河中凝结的共同的文化心理和民族向心力。当前的国学热,正是我们对传统文化的重新定位和反思。作为高中生,只有掌握好这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