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0篇
教育   38篇
科学研究   2篇
综合类   2篇
信息传播   13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收视率导向批判——民主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收视率导向之所以值得批判的原因在于:收视率导向将收视率强调到了对节目的去留具有决定性影响的地步,使收视率从测量节目的手段变成了节目存在的目的。商业逻辑置入文化领域,收视率掌控传媒文化,在这个过程中,文化同商品等同,公民同消费者混一,消费能力代替文化品位,受众的文化选择遭到了极大的限制。与其说收视率是规范的民主,倒不如说是金钱的暴政或群氓的狂欢。  相似文献   
2.
许多老师认为苏格拉底之死证明雅典民主政治是多数人的暴政,甚至高考命题者也这样认为。如2010年上海历史单科第32题的第三个小问:“透过苏格拉底案,你如何评价雅典的民主制度?”参考答案为:“从材料中提炼出雅典民主制的本质特征:1.苏格拉底最终被判处死刑表明,民主政治可能产生多数人的暴政。2.苏格拉底一案的审判过程显示,程...  相似文献   
3.
网络言论的开放使得网络似乎具备了公共领域的形态,并成为了民主和参与的论坛.但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的频繁发生却预示着这一期待的落空:充斥着"多数人暴政"的网络并未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公共空间.本文从网络舆论形成的关键阶段--网络讨论入手,通过对网络讨论品质的具体考察来探寻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的成因.  相似文献   
4.
古典时代希腊人有关雅典民主的看法是矛盾的。部分政治家和雅典的普通公民如伯里克利、德莫斯提尼等认为,正是因为有了民主制度,雅典才强大和美丽,因此它是一种理想的政治制度。但从公元前5世纪末起,由于雅典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的失败,民主制度缺点的暴露,哲学家、历史学家如柏拉图、修昔底德、色诺芬等开始从各个角度批评雅典的民主制度。雅典民主因此被看成是不断衰败、政治混乱、无法无天的暴民政治。  相似文献   
5.
邢小群 《学习之友》2006,(11):48-48
“劝君少骂秦始皇”的理由不外乎两点:一是焚坑事件要商量;二是百代多行秦政制,这些都不能说错,但都不是少骂的理由。即使秦始皇真的不曾干过焚坑之事,而有秦一代的暴政却是无法更改的历史事实;百代皆行秦政法更非少骂的理由,特别是时代发展到今天,如仍以秦政法为正宗,今天的杂文作者仍不敢或不能骂秦始皇,那真不如收起那支秃笔回家去卖红薯。  相似文献   
6.
对孔子的名言“苛政猛于虎也”这句话中的“苛政”,有人释为“暴政”或“苛酷的统治”,有人释为“繁重的赋税”。本文认为,后一种解释是正确的,即“苛政”,就是“苛征”。  相似文献   
7.
在制度化教育体制下,课堂教学也沦为制度的产物,课堂中出现了一系列的时间"暴政"问题.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无论是在理念上还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都应有所改变.列举了对课堂教学时间的非理性时待的几种现象,并从几个角度阐释对时间的理解,尝试提出建议,引发思考.  相似文献   
8.
秦朝不是因为所谓的"暴政"而灭亡,秦亡的基本原因有两个:一是未明定继承人所引发的恶性政变导致上层权力结构的改变;二是战国时期未泯灭的大争传统致使秦始皇死后整个社会迅速全面动荡而导致秦帝国溃亡。  相似文献   
9.
探寻司法改革的成功之道——亚太经验罗东川、蒋惠岭主编,黄斌、支振锋等译校,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大约在公元前361年,66岁的柏拉图狼狈地结束了他的最后一次西西里之行。三次梦断叙拉古,如孔子周游列国,结束的是惶惶如丧家之狗的颠沛流离,开启的却是一个文明的轴心期。如果说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沦为多数人暴政下的牺牲使柏拉图丧失了对雅典和民主制的信心,  相似文献   
10.
不是法西斯劫持了无辜的人民,而是狂热的百姓培植了邪恶的法西斯。暴政来自人们内心的阴暗处。通常我们总是认为:1933年邪恶的纳粹党窃取了德国的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