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1篇
教育   6篇
信息传播   2篇
  2022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古代的隐士,有“大隐”与“小隐”之分。王康琚《反招隐诗》云:“小隐隐陵薮,大隐隐朝市。”“陵薮”即山泽,“朝市”即朝廷和集市,泛指公众聚集的地方。一个人淡泊名利,甘居山泽,容易做到,而处身公众聚集的地方尤其是在朝廷为官,面对滚滚红尘和横流的物欲能够坚守隐者的高尚操守就难能可贵了,故前者为“小隐”,后者为“大隐”。  相似文献   
2.
法国诗人兰波说:“生活在别处。”真正的、理想性的生活永远指向“别处”,一个能够让人“诗意地栖居”的存在之所。在厌倦了无尽的战乱、屠杀和诡谲的政治之后,在抛弃了人间的荣华、名利之后,他们选择了隐,他们的心飞向岩穴与草泽,栖息在青青的山林。六朝隐士是六朝士阶层中独特的一类,而他们的生活意趣却是那个时代的士共同向往的(参见王瑶《论希企隐逸之风》,载《中古文学史论集》)。首先,他们的生活是适意的。所谓适意,既是体人生之趣,挣脱陶渊明所说的“尘网”(《归园田居》其一),做到“但使愿无违”(《归园田居》其四);又…  相似文献   
3.
陈新 《文教资料》2010,(16):92-93
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美学时代",也是最富于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魏晋士人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他们"朝隐"的生活态度促发了魏晋时期涵蕴虚灵山水境界的私家园林的勃兴,并传承深远。  相似文献   
4.
思想界的"儒、道、佛"融会,特别是"玄学"思想的影响是六朝隐逸诗流行的社会文化背景。动荡现实中,文人士子仕进无门,受道家"退避无为"的隐逸思想感染,逃避社会现实,隐遁山林,隐逸诗风行。隐逸有三种类型:"身隐"、"朝隐"(仕隐)、"心隐",这三类隐逸的境界和精神旨向各有不同。陶渊明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相似文献   
5.
魏晋隐逸论     
魏晋时期,特殊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导致隐逸之风盛行。当时,不仅隐逸的人数多,而且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6.
"朝隐"由东方朔首倡,扬雄定名,是我国古代隐逸文化的重要命题之一。经过东汉、魏晋士人的发展,"朝隐"的范畴逐渐扩大,同时与新兴的士人园林有了极密切之关联。齐梁是"朝隐"理念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时期,由于其时文学及园林的繁荣,齐梁士人园林文学作品展现出士人、"朝隐"、园林三位一体的圆通形态。唐代白居易在"朝隐"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中隐",并对后世士人园林的构建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7.
《七辩》、《应间》、《归田赋》是张衡不同时期的作品,三篇文章在内容上都与隐逸相关。具体说来,《七辩》通过仿无子等7人与无为先生的对话,讲述的是招隐故事,当属于早期作品;《应间》写于作者复还史官之时,设客难己而申辩之,表达的是"聊朝隐乎柱史"的心态;而《归田赋》创作于垂暮之年,有明显的超尘绝俗之志。三篇文章十分清晰地展现了张衡从用世到隐逸的人生之路。  相似文献   
8.
所谓朝隐,就是在朝廷保留自己做官的头衔,但又不与朝廷"共进退"的做法。东方朔是西汉时期的"朝隐"第一人,也是才华横溢的名士。东方朔对于隐逸的新理解,对后世文人墨客有着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