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15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篇
教育   1920篇
科学研究   52篇
各国文化   64篇
体育   23篇
综合类   88篇
文化理论   20篇
信息传播   156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35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76篇
  2014年   165篇
  2013年   141篇
  2012年   122篇
  2011年   181篇
  2010年   152篇
  2009年   145篇
  2008年   198篇
  2007年   160篇
  2006年   126篇
  2005年   99篇
  2004年   109篇
  2003年   92篇
  2002年   79篇
  2001年   68篇
  2000年   57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朱熹义理法律思想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孔子法律思想为伦理法律思想,寓道德与法律为一体.朱熹则以经世致用的理念将新儒学的精髓贯彻于义理法律思想之中,寓政治、道德与法律为一体,较之于孔子法律思想更具有传承性、经世致用性、社会性与理性.  相似文献   
3.
地理科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科学,自然地理学作为地理科学的基础学科,往往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课堂上讲授的自然地理知识仅仅是前人阶段性研究的理论和成果,常常需要通过野外实践将抽象的地理理论与实际的自然现象相结合,来真正掌握和理解课堂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因而野外实习自然成为地理教学环节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
朱熹“主敬”学术思想的确立经历了两大转变:首先是南宋的衰弱使其深受佛老思想影响的“主悟”向儒家“主静”转变;其次是在他同佛老学说的论战和对张轼、汪应辰的批判以及对儒释的区别中,在对“主静”之说的修正中对“主敬”的确立及超越。  相似文献   
5.
朱月顺 《寻根》2006,(6):119-121
朱熹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名扬中外。他的理学思想不仅对中国的封建社会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而且在13~14世纪对高丽于朝的封建统治也产生了很深的影响。在中国,多数人部知道朱熹为中国“理学之大圣”,而对朱熹后裔一支变成朝鲜族一事却知者甚少。笔者是中国的朝鲜族,也是朱熹的后裔。那么,我们的家族是如何变成朝鲜族的呢?  相似文献   
6.
朱熹的教育思想 ,虽然有应被扬弃的内容 ,但他把读书 (应看作是语文教育 )作为格物致知的主要途径 ,其中有许多积极的东西 ,尤其是教学原则、读书方法 ,对于今天的语文教育仍有着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论文提出 ,在经历了明中期以来的在“理”的理解方面的“去实体化”的转向以后 ,儒学思想家大都走向了“气质之性”(条理之性 )的人性一元论。元明的这种人性论虽然多非自然人性论 ,仍然主张存理遏欲 ,但这种人性论往往不再坚持性善论 ,使得孟子的性善论在儒学中的地位受到挑战 ,从而形成了儒学发展及其经典诠释的新课题。而造成和推动这种转向的原因 ,与其说反映了明代市民社会的兴起 ,倒不如说是元明以来思想家们的“哲学”的知性探究本身的内在逻辑发生了决定的作用。有鉴于此 ,作者强调了哲学史诠释在古代思想研究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戴良作为极少数的元遗民之一,与陈基一道成为元末不入明的浙东名诗家,颇具影响力。朱明问鼎后,戴良不予合作,甚至最终选择了自裁这条不归路以示自己对元蒙的忠贞。章着重从理学渊源的角度对其思想承继进行爬梳,并指出这种理学思路对戴良学创作以及人生道路选择上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安徽省朱子研究会2005年年会于4月30日在合肥清风苑召开。理事40余人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10.
<诚斋集>传承有绪,然亦有少量佚诗.栾贵明先生自<永乐大典>辑出五题六首.经考辨,仅一首或为诚斋所作,馀五首中一为朱熹之作,四为陈尧佐之作,陈氏之作<全宋诗>仅收其一,另三首未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