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5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5篇
教育   1662篇
科学研究   36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36篇
综合类   11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101篇
  2013年   105篇
  2012年   140篇
  2011年   162篇
  2010年   156篇
  2009年   102篇
  2008年   140篇
  2007年   113篇
  2006年   115篇
  2005年   153篇
  2004年   119篇
  2003年   109篇
  2002年   49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8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古代寓言大都朴实简洁,用意深远。孟子的《攘鸡》就是一例,过去读它,囿于文本的阐释和老师的说教,只略知一点浅显的道理。今天自己当了老师,做了班主任,得暇再读,联系实际,反其意而思之,竟得到了一份新的教育启示。《攘鸡》一文说一个偷鸡贼,日偷其邻一鸡,在接受了别人苦口婆心的劝告后,也想改恶从善,痛改前非,但表示一下子不偷鸡很困难,从今日起减少到一个月偷一只,到明年就可以不偷了。智者评道:明明知道这是不道德的事,就应该及早改正,为什么还要等到明年呢?很显然,这里这个偷鸡贼是被作为一个不诚心改正错误的道德欺骗者来接受批判…  相似文献   
2.
    
讲《候鸟》一课时,谈到春来秋去的大雁,坐在后排的一位小男孩站起来问:“每年的春天,大雁为什么还要飞回北方去呢?它为什么不永久地住在四季如春的南方呢?”我不禁一怔,这是我未曾想到的一个问题。大雁的迁徙分为“秋去”与“春来”两个阶段。如果小男孩问的是“秋去”,那么我会不假思索地告诉他:秋天来时,北方的气温逐渐降低,草木凋零,食物短缺,大雁为了生存,不得不迁移到南方去越冬。但现在的问题是“春来”,在温暖的南方已生活了整整一个冬季的大雁,为什么还依然惦记着北方,还要飞回北方去呢?书上的答案很笼统,只以“迁徙”一词以蔽之。…  相似文献   
3.
4.
5.
6.
雷鸣 《世界文化》2005,(4):18-18
狄更斯是英国著名小说家,休闲时经常去一泓清的湖畔钓鱼,以此缓解身体疲惫。一天,狄更斯正在一处山青水秀的水库钓鱼,忽然一位陌生人走到他的身边问道:“怎么,你在这钓鱼呀!”狄更斯直了直腰点头回答:“是的,今天很不走运,钓了半天没钓到一条鱼,可昨天也是在这个地方,却钓上了15条大鱼。”“真的?”陌生人说:“你可知道我是谁吗?我是这里管鱼的,此处禁止钓鱼!”说完,陌生人掏出笔写了一张罚单。狄更斯见状不慌不忙地反问:“先生,那么你知道我是谁吗?我是作家狄更斯,我说钓了15条鱼你不能罚我的款,因为虚构是我的职业。”陌生人听后耸了耸肩,…  相似文献   
7.
美国著名教育专家、父女两代"斯马特"博士在刚刚出版的《做聪明的父母——培养快乐、积极进取的孩子》一书中,向读者提供了一系列易于理解和掌握的育子方法,包括无条件地爱孩子、坚定地支持孩子、对孩子具有强烈的信心和从不抱怨的耐心。通过这些方法,父母最终能培养出快乐、能干、成功的孩子。  相似文献   
8.
凭借技术的、诊断性的、工具性的语言来对待孩子,实际上就是在精神上放弃孩子。父母或老师如何看孩子?有一种独特的、教育学的方法吗?一种不同于一般人看孩子的方法。也许,这是一个奇怪的问题。因为看是一种感官行为,难道我们不都是以相同的方式看孩子吗?比如说,我们看见的是同一个面貌、同一个动作、同一个孩子在跳绳或画画。  相似文献   
9.
正上学期的一节数学课上,同学们正在习字,忽然刘雪影同举起了手,我悄悄走到她面前小声问有什么事,她泪眼汪汪地说:"20元钱丢了。""什么时候丢的?"她说:"上节课还在,我把它一直放在文具盒第二层里。"刘雪影一直是一个诚实的孩子,自幼失去母亲,和父亲相依为命。20元钱对她来说是个天文数字呀!很显然,"案件"发生在第二节课课间,事先  相似文献   
10.
纵观现在的语文课堂,我们最大的感受就是教师教得辛苦课堂效果却不尽如意。于是让课堂教学扎实有效起来,就成了每一位教师应该认真实践并努力达到的教育理想。泰山不让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有效课堂的营造,除了需要我们教学观念的更新,更需要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