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教育   15篇
信息传播   6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李伯元小说及鲁迅对之的经典评说至今仍被误读,对李氏小说精神的探询是对其小说本质的认知。李氏小说书写为其报刊实践有机组成部分,具有商业写作的特性。李氏小说既受市场规约,也受创作主体规约,表现出书写者的“游戏态度”。李氏小说书写的“游戏态度”内涵复杂,具有浅性叙事、精神隐痛、戏谑风格等叙述要素,而其“游戏笔墨”也透显庄重的民族叙事特性。  相似文献   
2.
李伯元创作了一系列深刻揭露当时社会、批判封建思想文化的作品,对五四前期新文化运动起到一定启蒙作用。其创作具有鲜明特点:强烈的现实精神,反映晚清封建社会生活的本质方面;着重揭露封建官场黑暗;辛辣的讽刺;磅礴的气势和广阔的社会场面。这些特点是中国近代社会文化精神的体现。从近代品格看,他的代表作之一《文明小史》在近代文学史上具有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3.
《前本经国美谈新戏》是李伯元根据日本明治时期著名政治小说《经国美谈》改编的戏剧。该剧大量采用“对白”,打破了戏剧的旧体制并推动了晚清戏的改革。同时,通过该剧的改编,李伯元本人的文学创作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一方面,政治小说所强调的小说的社会功能使他摆脱了前期的笔墨游戏的创作态度。另一方面,由于中日两国社会时代背景和文学传统的不同,李伯元在接受日本政治小说时有所扬弃,创造出了有别于政治小说的新小说类型——“谴责小说”  相似文献   
4.
从比较文学形象学来看,李伯元《文明小史》中的异国形象包括洋人、洋物和异域,作家以洋人形象反思"柔远"文化,以洋物形象表现晚清大量输入西方器物时国人缺乏辨别的能力,以异域形象表现追寻真文明的理想。小说折射出晚清社会自我认同的危机和李伯元的"边沿"书写心态。  相似文献   
5.
李伯元(1867-1906)生命的最后十年,即从1896年从家乡常州迁居上海至1906年因病谢世,其主要活动是在沪上编办报刊及创作小说。作为晚清重要的报人,他先后主笔《指南报》,创办《游戏报》、《世界繁华报》,主编《绣像小说》。《游戏报》和《世界繁华报》为晚清沪上著名"小报"。  相似文献   
6.
正提到中华出版,我们一般能用四个字来概括——源远流长。我们的祖先在古代创造了辉煌的文明成就,留下了浩博的经典。上溯至甲骨文,再到之后的"书于竹帛、镂于金石,琢于盘盂,传遗后世子孙"者均可以算做出版。按照一般的理解,造纸术发明之后,特别是印刷术的出现之后,出版就正式诞生了,印刷术就是出版技术,印刷的书籍就是出版物。  相似文献   
7.
李伯元自1896年离开家乡到上海之后,办报基本上就是他生命的全部,从《指南报》到《游戏报》到《世界繁华报》再到《诱像小说》,每一份都是娱乐性质的报刊,在他经手后都办得很出色。本文在简单梳理李伯元的办报过程之后,尝试总结了其娱乐办报思想,认为其并非是利用报纸来满足自己写作欲望的"近代报人作家",而是在当时的特殊环境下用写作这种文学形式来发展壮大报纸的"近代作家报人"。  相似文献   
8.
火签乃旧时官署紧急拘传犯人的一种签牌,其作用类似于现在的逮捕证。顾名思义,“火”有“火急”、“刻不容缓”之义。“签”乃是一种竹制签牌。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五十一回:“祁太爷立即拈了一枝火签。差原差立拿凤鸣歧,当堂回话。”李伯元《文明小史》第一回:“知县道:‘原来你们是通同一气的。’顺手抓了一根火签。派了一名差,叫立刻把店小二提到。”由以上文字可证,火签乃是一种签牌。此外,另有一种旧时官府逮捕犯人的纸质凭证(其上有知县的签字,并钤有官印),谓之火票。  相似文献   
9.
李伯元由参加科举考试到拒绝接受经济特科的荐试,基本上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由普通士人转型为近代知识分子,虽然谈不上义无反顾,也绝非犹豫不决,处于先行者地位。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对晚清狭邪小说创作的整体思考为背景,主要论述《海天鸿雪记》独特的叙事特征和真实的生存世相。首先从叙事方法、叙事空间、叙事时间上论述其特点:多面共呈的方法;聚焦公共空间和都市空间,排斥私人空间和乡村空间;把握住“现在”来叙事。然后分析了三类人的生存状态——名士为了休闲到妓院;妓女为了生存在妓院;帮闲者生活在夹缝中,依托士妓而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