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0篇
教育   43篇
综合类   4篇
信息传播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2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们常用沉郁顿挫来总结杜甫的诗风,我在教授《李杜诗五首》一课时,试图以新课标为指导,用拓展式、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来引导学生感悟沉郁顿挫四个字的内在含义。  相似文献   
2.
章的前半部分通过考证,进一步论证了《戏赠杜甫》一诗非李白诗的种种原因。在此基础上,对李杜关系予以重新检视,认为李杜的交情的确很好,但并没有达到后人通常认为的“知音”程度。而正确评价李杜友谊,为我们更进一步了解他们的诗歌及创作主张、思想经历,无疑是非常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3.
李白与杜甫是我国古代同时并称于世的诗中双璧,他们之间的交往与友谊成为了各个时代人们格外关注的话题。但是,由于人们感情倾向的差异,李杜关系曾一度地被扭曲。因此,本文将重新考察他们交往时的具体情况和当时人们对他们的接受现实,力图客观、公正地评价李杜之间短暂但却永恒的交谊关系。  相似文献   
4.
李白与杜甫,是唐代乃至中国古代最著名的伟大诗人,在其生活的时代,即以“李杜”并称于世,而后引发了“优劣”之争。“李杜优劣”论争,主要包括三种观点:李杜并尊、崇李抑杜、崇杜抑李。这些观点的形成,与评论者的个人性情之好尚、创作定位、所属诗歌派别,以及社会政治需要等因素密切相关。对待李白与杜甫的正确态度是:不可硬性区分“优劣”,而应正确体认李杜之间的关系、充分认识其各自优长、深入品味其独具特色、学习掌握其表达技法,以求创作出形神赅备的优秀作品。  相似文献   
5.
司马斗李杜     
龚房芳 《小学生》2008,(10):19-23
前面路边的树下有一个空的矿泉水瓶子,司马江洲早早就看到了,但他赶紧扭过头去,继续和杜太白、严君平说笑。他的脸上不动声色,心里却在盘算着,等走到离那棵树还有五米左右时,自己就一个箭步冲过去,抢在手里,哈,这一毛钱就到手了。  相似文献   
6.
杜甫(712-770),字子美。唐朝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爱国情怀是历代中国文化人的传统基因,在唐代诗人杜甫身上,我们更能感受到。杜甫生在诗书之家,7岁时就能写咏凤凰的小诗。24岁时,杜甫来到洛阳考进士,不料竞落选了,但杜甫通过仕途来报效国家的情怀并没有  相似文献   
7.
《家教世界》2015,(3):1
701年2月8日701年2月8日,唐代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诞辰。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我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称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其诗风格豪放飘逸洒脱,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  相似文献   
8.
乾隆帝沿京杭大运河南下,六次御驾亲临济宁州,登太白楼,赏游南池,御制诗文,缅怀李杜:御制太白楼诗歌6首,御制南池诗歌15首,并作《御书杜诗》文一篇,立南池杜甫《与任城许主簿游南池》诗碑,题济宁南池少陵祠"荩臣诗史"匾额一个。乾隆以帝王之特有视角,吟诗品评李杜劣优。以详实全面的史料文献为依据考证源流力图还原乾隆畅游济宁太白楼南池的本真历史和作为一代帝王乾隆情系南池杜甫的思古幽情。  相似文献   
9.
<正>扬州市邗江区陈俊学校秉承"读经典的书,做有根的人"的理念,倡导学生读课外书,读名著,读经典,组织一系列活动,积极营造"书香校园",倾力打造"读书做人"特色,让孩子们在阅读中和"孔孟"对话,与"李杜"共语,从书籍中汲取营养,用书香滋养心灵。  相似文献   
10.
司空图在其诗文集中多次对李白、杜甫的诗文给予高度评价,认为二人并驾齐驱,将唐诗推向顶峰。在当时李、杜特别是杜甫的诗歌还未受到普遍重视的背景下,司空图对二人的高度赞赏,体现了其极富前瞻的诗歌审美鉴赏力和兼容并包的审美情怀。梳理唐代文人及唐人选唐诗对李杜诗歌的选录与评价,结合二人流传至今的代表性作品,对司空图的评价进行考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