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教育   11篇
科学研究   2篇
综合类   3篇
信息传播   3篇
  2021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磊 《文教资料》2007,(2):97-98
民国初年制度虽已变革,但一些遗留的旧风俗习气仍然大量存在。有鉴于此,李石曾联合众多志士组织成立了以进德改良为宗旨的进德会和社会改良会。李石曾作为团体领袖之一,不仅形成了自己完整的道德观,且在生活上从改进私德做起,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在民初进德改良运动中影响巨大。  相似文献   
2.
《北京教育(高教版)》2010,(10):F0002-F0002,I0001,I0002
北京市第二十二中学前身为北京市私立大中公学,创办于1924年,首任校长蔡元培,董事长李石曾。1930年更名为北京市私立大中中学,1949年9月更名为北京市私立育德中学,1952年9月正式更名为北京市第二十二中学。  相似文献   
3.
李石曾提出了勤工俭学思想、大学区制思想及教育与学术并重思想,虽然他的教育思想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对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历程仍产生了深刻而长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李石曾作为近现代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家,顺应了中国20世纪初教育救国的大潮流,凭借对西方教育的感悟,提出了大学区制教育思想,倡导、发动并实践了中国近现代大学区教育体制改革。虽思想与实践有一定的时代和阶级局限性,但其所包含的近代化因素对中国教育体制近代化转型产生了重要且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1924年10月,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后.驱逐清逊帝溥仪出紫禁城,当时的黄郛摄政内阁成立了清室善后委员会以处理清宫善后问题,李石曾出任了该委员会的委员长,他带领委员们抵制了来自段祺瑞及清室遗老等人的阻力,把故宫文物点查清楚、整理条理.并在此基础上组织成立了故宫博物院.对广大民众开放。从此.紫禁城从皇室私有财产变为国家公物。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的华北平原上,有一个叫布里村的地方。1917年夏,第一所留法工艺学校就诞生在这里。在巴黎罗班松(ROBINSON)区,有一个叫玫瑰园新村的地方,1964年中法建交后,新中国留法学生一批又一批地来到这里居住,开始新的学习生活。从布里村到玫瑰园所跨越的时空里,留下了中国人民丰富的情感和难忘的记忆。在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留学史上,留法学人的历史及其创建的业绩,也成了最光彩夺目的篇章之一。本届“21世纪中国”研讨会上,欧美同学会副会长、留法分会执行会长白淑湘,中国驻法国使馆公使衔教育参赞白章德在报告中,叙述了一段段留法学人的光…  相似文献   
7.
20世纪初年,痛感于满清政权的衰败及列强的侵略,李石曾和一批志同道合之士留学法国,由此揭开了一系列留法教育运动的序幕。李石曾引进法国先进科技与文化,改良中国社会的留学理念贯穿整个运动,他从创办巴黎豆腐公司培训赴法华工开始,先后发起留法俭学运动和勤工俭学运动,又创建中法大学,几经曲折,数十年内培养了大量留法人才,逐步在民国学术界形成了以他为首的留法派,为后来模仿法国制度实施教育改革和建立以留法学者为主体的国立北平研究院打下了基础。留法教育运动的成就,以及后来暴露出来的若干弊端,又都与李石曾的家庭出身、社会经历、政治信仰,乃至个人性格有着一定的关系。李石曾及其领导的留法派在1920年代后期成为我国教育、学术界一支堪与留英美派相比肩的重要力量,不仅促进了中法两国间的科技、教育与文化交流,也奠定了民国时期学术界的基本派系格局。  相似文献   
8.
李石曾作为近现代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家,顺应了中国20世纪初教育救国的大潮流,凭借对西方教育的感悟,提出了大学区制教育思想,倡导、发动并实践了中国近现代大学区教育体制改革.虽思想与实践有一定的时代和阶级局限性,但其所包含的近代化因素对中国教育体制近代化转型产生了重要且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李石曾是清末民国时期的一位不容忽视的人物,在抗日活动中,促进国民党不同派系团结抗日,创办抗日喉舌世界电讯社和《自由世界》,组织国际反侵略协会以推进国际合作抗日,积极反对汪精卫伪政府,为中国抗日争取外援。  相似文献   
10.
李石曾是清末民国时期的著名人物,他创办《新世纪》和《民意报》抨击封建统治,宣传革命思潮,组织京津同盟会并开展暗杀等活动,反对清政府和袁世凯的专制统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