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0篇
教育   28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3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5 毫秒
1.
在中国现代文学批评中,李长之的传记批评法独具特色,其中既有远承古典传统的象喻式批评法,又有西方理论影响下的文本细读、心理分析和社会历史批评法。在由作品分析而深入到作者及其时代考察的过程中,李长之始终强调情感体验的重要性,这也是其研究方法能够成功融合中西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2.
作为科学批评范式的"感情的型"是李长之文学批评观的一大特色,是李长之文学批评理论的中心话语。"感情的型"的诗学内涵有三层意思:一是一种情感体验模型;二是人对生命的终极关怀; 三是艺术造型。"感情的型"是好文艺的标准,但其理论阐述也有不足之处,必须批判性继承与运用。  相似文献   
3.
郁土 《新读写》2011,(11):36-36
一个人,无论其如何伟大,身上总归有缺点;一个人,其创作的作品无论如何了不起,总会存在瑕疵,这应该是常识了。但我们违背常识的事情就做了不少,比如对鲁迅先生的评价。  相似文献   
4.
(1) 有时对一个对象,读得不多,粗线条,脉络很清楚;读多了,反而模糊,轮廓消失了,聚集转为散点透视,对象因丰富而庞杂。在接触尽可能多的史料的同时,千万不要忘记,最重要的乃是对人物的整体性把握。细节可以作为挂饰,挂在你所分析的人物的脖子上,不必放大成一件外套。欲把握对象,材料当然越详尽越好,但就表述而言,对象再丰富,有心脏,也有指头,不要因指头太多而忘了心脏所在。对李长之美学便可作如是观。  相似文献   
5.
李长之的批评实践中,最具影响的是他的传记体批评。李长之的传记体批评有着自己独到的批评特色和阐释方式,在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本文分别从深层阐释、修辞风格、博引与比较的角度来论述李长之传记体批评的阐释策略。  相似文献   
6.
署名“弓马示”的书评《戏的念词与诗的朗诵》,曾被认为是文学批评家李长之所作,其实不然。根据笔名字面含义,查阅多种笔名录,兼以比较文章所涉专业领域等信息,研究发现真正的作者应是张骏祥。张骏祥是中国现代著名剧作家、理论家和导演,他的评价能够鞭辟入里,在理论和实践上对戏剧演出和诗歌朗诵都作出一定贡献。  相似文献   
7.
《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一书充分体现了李长之文学批评的浪漫风格。本文从李长之生活的时代背景、写作本书的特定处境、李长之个性特征、史学观和美学思想出发,结合对《史记》和司马迁的剖析,试图说明李长之文学批评浪漫风格的成因及表现。  相似文献   
8.
在现代文学批评史上,李长之是一位风格独特的批评家。在他看来,文学批评永远应该是感情和理智的起伏。因此,在具体的批评实践中,李长之的文学批评既体现出传统批评的神韵妙识,又显示了现代批评的逻辑严密,于逻辑中透着灵悟,在睿智中散发着浪漫,将中西文学批评的优长熔于一炉,呈现出灵妙与思辨共存的风格。这种科学的批评规范对现代文学批评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钗黛兼美”的接受倾向贯穿于20世纪上半叶的各个历史时期,它是新一代的学者运用全新的理论方法对人物进行审美观照的结果,从中可以窥见半个世纪以来中国文学批评和学术思想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0.
李长之的文学批评具有鲜明的社会历史批评特征 ,但他对主体精神世界的高度关注不同于中国现代文学中主流社会历史批评。本文就其批评中以作家精神为核心来观照社会生活的影响且它与作家艺术世界的关系等特征展开论述 ,试图证明李长之代表了社会历史批评方法的另一典型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