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0篇
教育   33篇
科学研究   1篇
体育   2篇
综合类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宜宾学院学报》2017,(8):101-106
柳词在宋代正统文人中所引发的系列争议肇始于柳永因词获罪于君王。在宋词"雅郑之争"的实质作用下,柳永及其词作遭到宋代文学主流的非议。加之柳永位卑名高引人不满,且好作艳词等个人原因,柳词在宋代正统文人话语中被进一步边缘化。柳词开词体风气之先,在整个词学史上意义重大,对后来秦观、曹组、晁端礼等词人的创作产生颇为深远的影响。因此,重审宋代柳词之争于柳词北宋接受史研究显得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2.
最早背熟的一首词,是辛弃疾的《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那时就有些半懂不懂,上层楼就会有愁?就能够写愁?到底是什么引起词人如此愁绪呢?每当我自己登上家乡并不高的小山,除了有急迫的愿望在密密麻麻的楼群中找到自己的家,便是这些问题不停地  相似文献   
3.
柳永是宋代第一个大量制作慢词的精通音律的专业词人,他以其独创性推动了词的向前发展。为适应题材上的开拓,或依新调填新词,或自制新曲,写了不少慢词,使词能容纳更多的内容,为在词中抒情、叙事、说理提供了更好的形式,并创造出铺叙有层次的艺术手法与细腻含蓄的艺术风格,对当时和以后的词学发展产生了广泛而久远的影响。他创制的慢词,风行天下.赢得“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社会声誉。  相似文献   
4.
5.
【吟咏入境悟词情】 1.结合作者的经历和写作背景,通过反复诵读,掌握两首词不同的情感基调、诵读的节奏与重音,初步体会诗歌的感情。  相似文献   
6.
南宋俞文豹的《吹剑续录》中有一段很有名的故事: 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讴。东坡因问曰:“我词比柳词何如?”对曰:“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须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1)  相似文献   
7.
针对柳词题材范围,揭示其缺少深刻思想性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正梁伟文,这个名字或许你不熟悉,但是林夕,有几个人不知呢?梁伟文是林夕的原名,那时他年轻,想做填词人,取笔名时,恰好书案上有本简体字版《红楼梦》,"林"下一个"夕"字,合成一个"梦"。林夕不是爱做梦的人,只是觉得树林下面有夕阳,意境美妙,便叫"林夕"。人说,林夕之于流行乐坛,如柳三变之于宋代婉约词。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只要曾歌唱过爱,你就一定会和林夕相遇。王菲、张国荣、陈奕迅、黄耀明等,这些星光闪耀的歌者背后都有一个名字:林夕。正如他还有一个名字是梁伟文,写词的林夕仅是一半林夕。另一半的他,佛珠几乎须臾不离身。林夕信佛,但并不跳出三界外绝了七情六欲,他的爱不比谁少。项上佛珠,心中痴爱,因为懂得,所以慈悲,所以宽容,所以释怀。林夕年近五旬,孑然一身。他清瘦,面容白净,一副黑框眼镜,笑起来淡淡的,又温暖。他是父亲第三个妻子的第三个儿子,而父亲是一个即使在吃饭,也随时可能暴怒的人。于是这个瘦弱的孩子开始学会逃避,在风中飞速骑车,享受令人头晕的  相似文献   
9.
漂泊的身世与超越的情怀--柳永其人其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柳永是宋代全力作词并取得多方面开创性成就的第一位词人,对当时和以后的词学发展产生了广泛而久远的影响。赢得“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社会声誉。他的词作既是他所经历所理解的社会生活的反映,同时也是他不假掩饰的真实情感的流露。这些词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艺术表现手法,都展现出令人耳目一新的美学风貌,蕴含着长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0.
柳永、周邦彦和姜夔的词是宋代婉约词中最有影响的三大家,而三家词的不同则正好体现了宋代婉约词的发展轨迹。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了三家词的差别,即词调、表现手法和语言。在词调方面:柳永词新调多而音乐通俗;周邦彦词新调次之但音乐高雅;姜夔词新调最少而音乐古朴却并不美听。在艺术表现手法方面:柳词平铺直叙,直白而坦露;周词变直叙为曲说,追求含蓄;姜词则化实为虚,力求隐蔽。在语言方面:柳词俚俗,格调软媚;周词求雅而不能尽归于雅,格调仍然偏软;姜词则归于骚雅,改以健笔写柔情。但三家词皆为“言情”所束,故均有局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