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0篇
教育   17篇
科学研究   3篇
各国文化   4篇
体育   2篇
综合类   2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电影冒险家的乐园“让电影钱滚钱!”好莱坞电影生意人格雷厄姆·金(Graham King)总喜欢这样说。好莱坞平均每部影片耗资9000万美元,其中拍片仅占5900万,促销却需3100万。8大制片公司推出的大部分影片都是耗资巨大的原创片,好莱坞年均推出220部影片,其中三分之二需寻求资金支持。2003年,华纳兄弟公司拍片26部,其中20部依靠赞助人;米高梅公司每拍一部影片往往需寻求2500万资金。金是颇有见解的冒险家。他知道,拍片的关键是资金。因此,他将赌注押到电影投资上,并逐渐将大笔资金投入其专属领域。小镜头娱乐公司奠基人加里·巴博曾说:“金善于向…  相似文献   
2.
<正>现代经典作家格雷厄姆·格林生前对他的隐私严加保护,对别人的隐私也同样尊重。他的传记《一种生活》"在二十七岁时结束了有关自己的纪录",之后他一直拒绝再写自传。格林1980年出版的回忆录《逃避之路》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自传,只是有很强的自传性。究其原因,如他自己所说,自传不可避免地会侵犯其他人生活的隐秘。但格林的私生活对公众来说也并不是一个谜。在1976年,格林指定诺曼·谢利作为他传记的写作者。成功书写康拉德传记的谢利,也惟妙惟肖地刻画了格林跌宕起伏、富有传奇色彩的  相似文献   
3.
格雷厄姆·格林(1904—1991)的创作生涯持续了半个多世纪,从20年代末30年代初开始,一直延续到风云变幻的战后岁月。在20世纪小说界各种“主义”与试验形式层出不穷的背景下,格林始终将悬念和惊险作为情节的助推器,将人性和道德;中突作为故事背后的叙事动力。就故事性和道德关怀而言,他的小说更接近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  相似文献   
4.
正友谊,总给人暖暖的感觉。读这些书,总会让人心里暖暖的,甜甜的,因为书中一份份珍贵的友情……《夏洛的网》——一部关于友谊的经典作品。可爱的蜘蛛夏洛,用柔韧无比的蛛丝,编织了爱与友谊之网,笼罩了小猪威尔伯,换来威尔伯的倾情回报。爱与友谊的力量,究竟多大?《绿山墙的安妮》——身世凄凉的安妮天性活泼乐观,想象丰富。她的天真幻想闹了不少笑话,但她的善良和直率也使她赢得了友谊和真挚的爱。一个孤儿,因为什么而不孤独?  相似文献   
5.
正从牛市的拐点分析来看,结合技术分析,笔者认定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市场已经做了决定性的选择。即,笔者认为,2013年6月份的1849点是历史性的大底。在1932年道琼斯指数跌到40.60点时,格雷厄姆未曾想到这是美股未来一百年的历史最低点。置身1987年大股灾,当道琼斯跌破1617点,彼得·林奇也没想到指数会在11年之后站上万点大关。但市场的转折点注定会通过历史的车轮来刻印,股市各方的着  相似文献   
6.
“再没什么比书更沉重的了,除了砖头。”当提着一摞新书,在街头步履蹒跚,东张西望而竞找不到一辆空出租车时,格雷厄姆·格林的这句话就再次跳上心头。是一种疲惫恼怒而又暗怀满足的感觉,如果硬要打个比方,情状约类同于刚从一个精力旺盛又喜怒无常的情人家里走出。或初为人母者,抱着她那大哭大闹的胖娃。  相似文献   
7.
毕利·格雷厄姆作为牧师,工作地点却不在教堂,而是长期在白宫总统办公室里。他是专职为总统及其家人服务的。从杜鲁门总统开始,半个世纪以来,毕利得到了十一位总统对他的信任和爱戴,他已经成为美国公众宗教事务最高形象代表。  相似文献   
8.
9.
《最后的遗言》是英国当代小说家格雷厄姆·斯威夫特的第六部小说,其丰富的内涵使之成为当代英国文学研究中的热点。借助20世纪著名心理学家荣格的原型论原理对这部作品进行解读,分析小说中主要人物的一次心灵之旅。通过分析小说人物在旅程中逐步撕破“人格面具”,展示内心;走出“阴影”,净化灵魂;最后找到“自我”的过程,探索作品的现实意义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0.
股神巴菲特     
吴倩 《报林求索》2012,(4):140-149
从家出发,只需5分钟巴菲特就能穿越楠母大街到达他的办公室。如果再多走几分钟,他就可以出现在奥马哈市中心。"只要我活着,我就会住在奥马哈。"巴菲特这样对他的股东说。这里盛产玉米,遍地牛羊,社会祥和,生活宁静。巴菲特的家,周围绿树环绕,他大部分时间都用来思索和阅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