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教育   2篇
信息传播   8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受“五四”运动的影响,很多年青人满怀报国激情,到处寻找真理,思想非常活跃。而当时的出版环境也比较宽松,有钱有人便可以很方便地出书出刊,当然,一遇风波就得马上停刊了事,或者另起炉灶。因此,便形成了当时出版界空前繁荣,而很多报刊却又旋起旋灭的奇特情景。当时的很多刊物,都是一些志同道合的青年人利用业余时间,各自凑钱出力所办,主要篇幅都是刊登自己的文章,属于同人刊物,如应修人、潘漠华等人所办的《支那二月》,滕固、章克标等人所办的《狮吼半月刊》等等。本文所述由新时代学社创办的《现代生活》,便是当时诸多同人刊物中的一种。  相似文献   
2.
获悉上海鲁迅纪念馆要开会研讨纪念楼适夷百年诞辰事宜,脑海中立刻浮现出我与楼老生前接触的一些往事.首先想到的是他1929年出版的那本早期译作<桥>,因为这本书对我研究世界文化名人、著名犹太作家肖洛姆一阿莱汉姆有很大的帮助.<桥>中所收的肖氏短篇小说<三个小孩>是我国最早发表的肖氏作品之一.  相似文献   
3.
胡德培 《出版史料》2006,(2):96-100
楼适夷同志,我们习惯地称呼他楼老或适夷同志。1905年,他诞生于浙江余姚,显然是我们的老前辈。没有想到,在他已过八秩高龄的时候,我与他却有一段直接的亲密接触。一1987年初,我受命到《新文学史料》担任副主编。当时,牛汉是主编,楼适夷是顾问。他们都年岁大了,平时不到班上。3月14日,我随主编牛汉及编辑部的李启伦、丛培香等同志去楼老家里,看望他,并请示工作。楼老已是八十二岁高龄,仍时刻关心国家、关心革命,从编辑部的工作谈及文学界、出版界的状况,并且不断谈及党和国家的大事,询问情况,发表感慨和议论,表现出一位老同志、老革命的热忱…  相似文献   
4.
早在20世纪20年代,志贺直哉的作品就被陆续译介至中国,其自然简练、化凡庸为神奇的创作特色,对我国现当代文学产生了极大影响。本文以周作人、谢六逸、楼适夷等志贺文学的主要译者为对象,梳理志贺作品在中国文坛的译介与接受情况,通过分析三位译者译作的背景及特点,显示志贺文学在中国文坛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5.
李秀卿 《编辑之友》2011,(9):116-119
一1931年3月16日,学新闻学的袁殊从日本回国,在上海创办了一份报纸《文艺新闻》。袁殊当时还没有接近左翼文艺,所以报纸政治色彩不突出。鉴于当时国民党当局"文化围剿"的恶劣环境,冯雪峰想到将这份报纸发展为"左联"外围刊物,以为左翼文  相似文献   
6.
韦泱 《出版史料》2012,(3):99-104
在香港创刊 《小说》系月刊,民国三十七年七月一日创刊于香港,设“编辑委员会”,有茅盾、巴人、葛琴、孟超、蒋牧良、周而复、以群、适夷八人,督印人为楼逸(即楼适夷)。1946年,国共和谈破裂,内战烽火燃起。国民党反动当局狗急跳墙,加紧迫害国统区的进步文化人士,党组织立即组织疏散撤退工作,  相似文献   
7.
刚才与老同学楼圣弟通了电话。心中颇有感悟。楼圣弟先生是大作家、大学者楼适夷先生之子,我们在电话中谈到:楼适夷先生在上个世纪20年代坐过反动派的监狱,据说狱中难友经常传阅各种书籍,借以提高自己。一天早上,有一本书传到楼适夷先生同监的一位难友手上,这位难友已被判死刑,而且就  相似文献   
8.
【前记】许杰先生(1901~1993),原名许世杰,字士仁。浙江省天台县人。1925年,加入文学研究会。我国乡土文学的代表作家、评论家和鲁迅研究专家。1928年,曾到吉隆坡,任华侨《益群日报》总编辑。  相似文献   
9.
朱农 《出版史料》2003,(1):23-23
1933年秋,楼适夷被国民党当局逮捕关进监狱后,曾秘密地将高尔基的自传小说《人间》翻译成中文,并设法将译稿由其弟弟楼炜春转到鲁迅手中。其时《中学生》杂志上已在陆续登载由黄源等人翻译的《人间》译文。经鲁迅与黄源商量后,黄源慨然停止自己的翻译,而将楼的译文在《中学生》上连载。  相似文献   
10.
忆云梦泽     
1970年初,我终于到达梦想已久的古云梦泽边那个“五七”干校.这是当时北京文化艺术界人士“荟萃之所”,据说总数应达一万人,实到的已有五七千人.单说作家,我就见到过冯雪峰、沈从文、张天翼、谢冰心、臧克家、楼适夷、严文井、李季、郭小川、孟超、韦君宜、侯金镜、冯牧,以及张光年、李又然等等不下百人.中国作家协会和文化部门的头头脑脑,大概都去了.我虽是从南京被揪回北京的,在经过三年多大轰大嗡、神魂不安的日子之后,能在农村享受恬静的田园生活,真是心向往之的了.更何况那些先头部队去视察过的人们回来说,那儿是如何山清水秀,又是鱼米之乡,怎能不动心?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