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教育   10篇
科学研究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榕江国立贵州师范学校办学10年,为贵州、湖南和广西三省区毗连地带培养了一批德才兼备的民族人才,在民族教育上谱写了新的历史篇章。对此评说,以启示后续民族教育,让更多的民族人才脱颖而出。  相似文献   
2.
建造苗族“祭祖寻根”敬仰圣地不仅必要而且可行。地理区位、苗族传统文化资源及存在状况分析表明,贵州榕江具有建造苗族“寻根祭祖”敬仰圣地的绝对优势,是建造苗族“寻根祭祖”敬仰圣地的理想之所,建造要求修缮扩建苗王庙、构建苗王庙群,恢复设计集神圣、教育和娱乐为一体的祭奠仪式,研究确定祭奠时间日期,使之逐渐成为传统节日,并将苗族古文化、传统文化保存较好的村寨建造成苗族文化“寻根”之所。  相似文献   
3.
抓好学校德育工作,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和有力保证。优化育人环境,是抓好德育工作的目的。榕江民族职中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抓住学校德育工作的目标,结合改革开放的新形势,逐步探索德育工作的新路子,不断摸索教育规律,注重加强德育管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形成了一个喜人的政治局面,造就了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  相似文献   
4.
吴胜才 《贵州教育》2012,(19):12-14
教育是以教与学为主要表现形式,以培养和造就"人"、向社会输送有用人才为最终目的的综合浩大工程。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教育事业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比起竞技翘楚、考试冠冕来,社会更需要合格有用的"人",创造属于这个时代的社会财富。"人"需要什么?以什么样的方式给予?就成了大家共同关注的话题。  相似文献   
5.
本文针对王浩、徐光华的《古揭阳的建置与“榕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一文所提出的三个问题(即古揭阳的建置、汉人四次入潮和所谓“榕江文化”的内涵)作了不同看法的分析,认为揭阳置县应是汉元鼎六年平定南越后较为可靠;而所谓“汉人四次入潮”,实际首尾两次皆越人,并非汉人(那时也不称汉人,只称华夏)其他两次,实际也只来到都庞岭(在今连江与常宁县间,古也称揭岭,但不是揭阳县),没有来到揭阳。由此,说汉文化很早就在揭阳传播就未免言过其实,因为至今,秦以前汉人聚居的村落一个也没发现过。至于史定降汉,吴砀拒吴的行为更不能说明那时潮汕人就已有“效忠君主和中央政权”的思想。就语言说,也不能说揭阳话就保留古音古词最多最美。  相似文献   
6.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县的生态问题也越来越严重,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搞好生态建设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可持续作为一种新的发展观,已经深入到发展的各个领域。森林资源和林业发展的重要性和严峻状况,要求我们构建一套全新的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法律体系,从而实现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和生态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侗族     
秦汉时期,侗族起源于"骆越"部落。秦晋以后,"骆越"部落被泛称为"僚",侗族即"僚"的一部分。现在,侗族主要分布在规则的黎平、从江、榕江、天柱、锦屏,湖南的新晃、靖县、通道和广西的三江、龙胜等县。  相似文献   
8.
榕江国立贵州师范学校办学10年,为贵州、湖南和广西三省区毗连地带培养了一批德才兼备的民族人才。在民族教育上谱写了新的历史篇章。对此评说。以启示后续民族教育,让更多的民族人才脱颖而出。  相似文献   
9.
文章主要以古揭阳的建置和汉人入潮的影响说明“榕江文化”是潮汕文化发展的先导  相似文献   
10.
毛毳  高中云 《海外英语》2016,(15):124-125
一般说来,少数民族地名的英译是简单的,音译即可(用汉语拼音)。但是,有些少数民族地区的地名却需要谨慎翻译,如果翻译不恰当的话,会失去它原本的含义。本文将在目的论指导下,对侗寨译名的准确性和合理性进行考证,尽量减少因文化差异而引起的误解。本文以榕江县三宝侗寨的三个寨子为例,讨论中国少数民族地名的译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