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0篇
教育   23篇
科学研究   8篇
体育   5篇
综合类   2篇
文化理论   5篇
信息传播   8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科学的学术评价,是与具有欺骗性、虚假性的学术评价相对立的,是能够代表最大多数学者意见的评价,是能够经受住时间考验的评价,因此,科学的学术评价规则必须是有时间与空间形成的双重制约。  相似文献   
2.
网络钓鱼造成诚信危机网络钓鱼(phishing)是在网络上盗窃身份的一种形式,它使用诱骗性的电子邮件和欺骗性质的网站来引诱人们泄露信用卡号、注册用户名、密码和社会保障号码等个人财务信息,盗取用户资金。一般情况下,不法分子利用欺骗性的电子邮件和伪造的网页(网页域名与真实的十分类似),骗取银行客户输入个人账户资料、密码等,并利用骗取的用户卡号和密码,制作成假的银行卡,在 ATM 上取钱或进行网上支付等活动,使用户蒙  相似文献   
3.
一、战机创造进 攻中隐藏防守,防守时又蕴含进攻,攻防的频繁转换构成了当代摔跤比赛变化的一大特点。时间空间、真假虚实、把位距离、主动被动等诸多因素无不逐步相融,互相渗透,成为变化进攻的主要方式和主要得分渠道。因此.战机利用的前提在于创造这种机会,即欺骗性动作,这种战机的创造有三种类型  相似文献   
4.
《职业圈》2011,(21):36-37
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是美国最权威和最核心的广告监管部门。它规定,凡是“广告的表述或由于未能透露有关信息而给理智的消费者造成错误印象的,这种错误印象又关系到所宣传的产品、服务实质性特点的,均属欺骗性广告。”无论是直接表述的还是暗示信息,广告发布者都要负责。  相似文献   
5.
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是美国最权威和最核心的广告监管部门。它规定,凡是“广告的表述或由于未能透露有关信息而给理智的消费者造成错误印象的,这种错误印象又关系到所宣传的产品、服务实质性特点的,均属欺骗性广告。”无论是直接表述的还是暗示信息,广告发布者都要负责。  相似文献   
6.
对于动态盘口,有人不屑一顾,有人如获至宝。在关注动态盘口的投资者中,花大量精力和时间跟踪研究者甚少,以至其一般只掌握一些较为简单的盘口知识,分析过程中多半也只是一知半解。拿个股卖盘出现大卖单这种卖单压顶的盘口说事。首先卖盘出现大卖单压顶这种盘口时,就可分为两大类:庄  相似文献   
7.
[目的/意义]针对中西方理解与应用Disinformation概念存在较大差异这一现状,提出中国语境下这一概念的对接、转换与重新阐释,为围绕中国问题开展Disinformation研究创造条件,进而在我国开辟新的研究领域。[方法/过程]梳理分析中西方理解Disinformation概念的差异,然后基于这一概念的3种基本属性,提出Disinformation概念进入中国语境的基本路径,即"对接→转换→重新阐释"。[结果/结论]"信息""误导""意图"3种属性及施众、受众两个要素,是中西方Disinformation概念对接、转换的基础和依据;从"信息"和"信息活动"两个角度,提出中国语境下Disinformation概念的两种定义,Disinformation则译为"误导性信息"或"信息误导与反误导"。Disinformation概念经重新阐释,可应用于研究中国社会现象,解决中国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8.
商标带有欺骗性,是指构成商标的标志足以使普通消费者对商品的质量、原料、功能、用途、重量、数量等特点或者产地产生错误的认识,我国《商标法》第十条第一款第(七)项禁止夸大宣传并带有欺骗性的标志作为商票使用,但商标带有欺骗性的成因虽然不限于“夸大宣传”。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彩世塔公司承销彩票案进行分析,认为在彩票承销过程中,彩票公司为了非法占有巨额财产,采用舞弊行为,欺骗广大彩民,侵犯了彩票市场经营管理秩序和彩民公平获得中奖机会的权利,应构成非法经营罪。  相似文献   
10.
不愿意负担广告证明的义务,是中国广告监管部门怠于执法的一个重要原因。美国上世纪七十年代颁行的广告证实制度则把这种义务分配给了广告商。本文从证明能力、诚实信用原则和信息经济学等角度求证了这一制度背后的法理依据,并认为这是一项比较合理有效的制度安排。本文认为,在当前市场和政府双双推进法治化的背景下,中国可以利用广告证实制度来矫正广告立法当中的一些重大偏误,提高广告行政监管的效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