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1篇
教育   36篇
体育   1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诗歌在西周初期的国家意识形态建构过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到了西周中期 ,诗歌原来赖以存在的并发挥功能的文化空间发生了重要变化 ,于是诗歌原有的意识形态功能渐渐弱化 ,而各种新的功能随之产生并发展起来。“正变”之说原是汉儒从诗歌功能历史演变的角度对《诗经》作品进行的分类 ,清代以来不少学者对这一分类方式持全盘否定态度 ,这是失之武断的。  相似文献   
2.
木文从材料的分析与考据入手,对汉末经学大师郑玄的诗歌理论进行了较系统的梳理,将其理论主张归结为审乐和政观、诗之大纲说、美刺说和正变说等四个方面,并予以客观的解析。尤为重要的是,本文重点考察了郑玄诗论的依据,指出了他对前人理论、观点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学界颇为重视戴震<诗经>学名物训诂方面的成就,而忽略了关涉其义理观的三个重要成果:1.定"思无邪"为说<诗>宗旨,强调"姑以",结合其"一诗数用"说,可见选取该宗旨说<诗>的价值取向和方法论考虑;2.提出与前人完全不同的"四始"、"正变"新说,为<诗>学研究提供了新的学理依据;3.将二<雅>作出不同于前人,亦不合"什"...  相似文献   
4.
刘勰的"通变"与叶燮的"正变"都是中国传统诗学的重要内容。刘勰提出"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以"经"为正规范浮艳文风,拯救时弊;叶燮则提出"正变盛衰互为循环",颠覆"伸正离变"的传统,以"变"去消解当时主正文风。本文通过两者的比较,认为叶燮的"正变"思想更有利于诗歌创作,最大限度地发挥作者的自由想象,超越了刘勰以"经"为标准的"通变"思想,并提出叶燮的"正变"观念正是孔子诗学思想的回归。  相似文献   
5.
词体的正变之说,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正变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这一问题的发展历程作出了梳理,并简明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指出了词体正变之争的得与失。  相似文献   
6.
李邺嗣在清初宁波遗民诗人中占有突出地位。其诗多乐府,感怀家国,呜咽悲戚,能刊落凡庸.其论诗,认为诗歌应独具面貌。主张诗出性情,并通过增进学问以增强诗人驾驭性情的才气,进而使诗歌达到反映现实、意存讽刺的教化功用。李邺嗣的诗论及创作对清初宁波诗风兴盛具有导夫先路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4月23日为“世界阅读日”.这一天是作家塞万提斯和莎士比亚的辞世纪念日.另据《图书馆》杂志报道,世界阅读日来源于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地区的一个传说:美丽的公主被恶龙困于深山,勇士乔治只身战胜恶龙,解救了公主,公主回赠给乔治的礼物是一本书.从此,书便成为胆识和力量的象征,4月23日成为“圣乔治节”.  相似文献   
8.
尽管在青藏铁路建设阶段,藏羚羊的行为受到一些干扰,但它们很快调整迁移路线,适应了铁路工程导致的局部环境变化  相似文献   
9.
清初词学是对明代词学的继承与发展,在康熙年间人们继续围绕词的体性展开研讨,深化了自宋以来的本色当行论,发展了明代有关诗、词、曲体制异同的辨析,因为对词的体性认识存在着差异,所以广陵、阳羡、浙西几大词派在正变问题上的看法也不尽相同,但这都表明人们对词之美学品格的认识越来越深刻,不再把词视为小道末技,近代词学的尊体观念在这个时期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正变"论诗是中国古代诗学的一个重要传统,源于<毛诗序>的"变风"、"变雅"说.元人在传统"正变"说的基础上建立了其"宗唐"的逻辑理路,并通过由"世次"论到"体制"论的重心转移,确立了"唐音"这一中国古典诗歌独特的审美范式,深刻地影响了后世的唐诗接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