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教育   15篇
科学研究   1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沙平 《云南档案》2014,(9):28-30
<正>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攻克北京,崇祯帝吊死煤山。当时,统有重兵镇守山海关防范清军入侵的将领吴三桂,见明朝大势已去,准备归顺农民军。他带领从骑进京朝见闯王,途中恰遇从北京逃出的吴府家人,报告他其父母已被掳,他毫不动容,当报告他的爱妾陈圆圆为闯王部将刘宗敏所得时,他气得全身发抖,不由"冲冠一怒为红颜",立即掉转马头驰回山海关,开关引清兵入关,然后合兵夹击农民起义军,把起义军镇压下去,  相似文献   
2.
1644年的鼠疫     
1644年,一年之内,紫禁城的龙椅上坐过崇祯、李白成、顺治三个皇帝,其中李自成坐的时间最短。以往认为农民军入城后迅速腐化,导致失败。历史真是这样简单吗?农民军的攻坚能力极差,北京城墙高大而坚固,有十几万军队把守,为何李自成能轻而易举地进入北京?41天后,农民军不仅在山海关大败而归,也不能固守北京城,南撤后连战连败。  相似文献   
3.
清军入关及南下,在南明各社会群体的心理上引起了巨大约反响。作为南明政权中坚力量的地主阶级在“国难当头”之际纷纷降清,且降清的心态不一。这些驳杂的降清心态无疑增加了明末清初的历史变数。  相似文献   
4.
民军编练遣散问题是辛亥革命后秩序恢复的地方要务.陈炯明希望能够招抚、引渡、制服这些境外民军首领,其在民军遣散处置问题上一向采取的是区别对待、分化瓦解的灵活策略.逃亡于境外的陆梅在港澳珠三角地区仍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陈炯明试图通过谈判来化解陆梅的政治对抗以达到招抚的目的.从现存于澳门档案馆内的一则陈炯明佚函可知,其曾试...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辛亥革命时期最大的战役——阳夏战役失败的原因进行了新的探索。文章认为,阳夏战役中的民军,以仓促招募为主,他们不懂枪械性能,缺乏实战经验和常识,没有部队纪律,不听上级指挥,且思想复杂,导致战场上的退却,争逃、弃械问题十分突出。民军中的老兵倚老卖老,无视军令,多次贻误战机。战役中的将领则指挥无术,相互内江,相互推诿。因此,兵新将弱是阳县战役失败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1911年10月10日夜,湖北新军在武昌城内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独立浪潮席卷全国。地处闽赣粤三省交界处的福建上杭县,各种思想交汇碰撞,革命党、官僚、士绅、会党乃至地痞流氓都在第一时间忙起来了,人人都要做点什么,为了革命,为了趁机渔利,或者至少为了保住自己。  相似文献   
7.
韩真 《闽江学院学报》2003,24(1):123-126
福建民军的性质长期被认为是土匪,而未被认真讨论过。本从民军的起事、历程、活动形式等对其进行全方位的分析,认为虽然匪性是福建民军的印记,但整体上的民军是“军”而不是“匪”。  相似文献   
8.
1917年7月,孙中山在广州成立护法军政府,开始护法战争。福建毗邻广东,成为护法的重要战场之一。为此孙中山克服重重阻力,建立了一支以革命党人为骨干的援闽粤军,并大力争取福建民军的支持。进军福建。福建民军得以投身护法运动,并给援闽粤军胜利进军创造了关键性的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9.
李峰 《江汉学术》2011,(4):103-107
裁遣民军是民国初年裁军进程中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也是当时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由于各种政治因素的折冲,民军生存的基础遭到破坏并最终成为首先被裁撤的对象。对这一事件的研究有利于认识民国初年复杂形势和理解当时的政治生态。  相似文献   
10.
张淼 《家教世界》2014,(10):45-45
元朝末年,政治腐败,民不聊生。各地民众揭竿而起,反元浪潮汹涌澎湃。 公元1363年,张士诚自封吴王,定都平江。但是,张士诚当了土皇帝后,不但贪恋美色,更贪食鸡肉,每顿无鸡不食。这个皇帝被民间称为“鸡皇帝”。 就在张士诚纵情享乐之际,另一支农民军实力不断强大,其首领叫朱元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