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2篇
  免费   1篇
教育   120篇
科学研究   1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3篇
综合类   7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19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初期,先进的中国人对民权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以孙中山为代表,认为所谓民权乃是“人民之权”;一种可以说是以梁启超为代表,认为所谓民权乃是“君主之权”。孙中山民权观的基本内核是“五权宪法”、“直接民权”和“权能分治”,在当时的背景下,孙中山的民权观无怀疑达到了历史应有的高度,具有推陈出新的重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本文旨在探讨群体观念在近代的演变。文章认为,原始社会的“公天下”的群体观念,进入私有制社会后,出现了质的演变,产生了“家天下”的群体观念,并成了中国政治文化的主干。这一观念与西方最迟在古希腊时代就已产生的重视个体的政治文化迥然不同。进入近代后,尤其是从戊戌时期的思想家们开始,用西方的自然权利学说对“家天下”的群体观念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清算。这一清算虽然未能建立起个人主义观念体系,但却使传统的群体观念发生变化,代之而起的是一种以“民权”为中心的群体观念,即强调整体的“民权”。这与以君权为中心的群体观念有着质的区别,体现了历史的进步。  相似文献   
3.
梁启超在清末积极主张开民智,兴民权。倡导改造国民品性,提高整个国民素质,从而为国民政治的根本改造,为国家的强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林伯渠继承发展了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政治思想,认为新民主主义的政体是立法、司法、行政三权统一的一元化民主集中制,并把它运用于边区的政治实践,奠定了新民主主义国家的政治基础。  相似文献   
5.
体育领域性骚扰是一种性别歧视,可以具体区分为条件交换型性骚扰和敌意环境型性骚扰。美国主要通过1964年《民权法案》第7章和1972年《教育法》修正案第9章对体育领域性骚扰进行规制。美国最高法院通过判例形成了体育领域性骚扰的认定标准,并且明确了性骚扰案件中雇主责任的适用情形。  相似文献   
6.
民生保障和改善是当今中国社会建设的重要课题,它所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社会公平基础、稳定社会秩序都有赖于法治提供;法治是实现民生保障和改善的良方,它以民权方式保障和促进民生、确保政府权力围绕民生保障和改善而运行、预防和打击危害民生、侵害民权的行为。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法治建设成就显著,但仍存在一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加强民生法治建设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需要从坚持以人为本的法治理念、完善民生法治体系、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等方面作出努力。  相似文献   
7.
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流亡日本,主办《清议报》、《新民丛报》等,介绍西方新思潮,倡导国民性改造。这是梁启超一生中的辉煌时期。梁启超在日期间思想发生了激变,接受了西方的近代启蒙思想,并发表各种言论,有力推进了中国思想文化界的转型。  相似文献   
8.
廖仲恺是我国著名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一生追求"国基巩固,民生乐利",鼓吹"全民政治"。在其一系列政论性文章及讲演中,蕴含着深刻的宪政思想,是我国二十世纪初宪政思想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宪政思想主要包括:民主国家的主权总是在人民;直接民权是弥补国会代议制弊端的不二法门;自由的实现需要有实质性内容的保障;平均地权是实现经济民权的手段等方面。  相似文献   
9.
民权”是近代宪政运动中的重要话语之一。“民权”包含反君权、作为整体的国民权与个人的自由权利等涵义,主要呈现出“导向民主”或者“偏好自由”两个方面。“民权”话语的扩散与变迁并非一蹴而就,其经历了“议院说”、“国民说”、“民权主义说”三个阶段。“民权”话语始于对“开议院”的倡导,议院可使上情下达,从而使民有权;继而,以戊戌变法为界,梁启超使“民权”话语逐步获得了“国民权”的涵义;“民权”话语在其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则经由孙文的政治建构而使其逐渐成为一种意识形态与“主义”。“民权”话语的生成与变迁与“议院”、“国家”等语词紧密相连,表现出“非自足”与“群体性”的特点。在“民权”话语的传播过程中,社会情势、文化习惯塑造着“民权”话语;策略框架理论也在“民权”话语的建构中起到了有效动员的作用。经由知识界的争论和探讨使“民权”有了相对固定的内涵,通过社会运动的倡导而使之成为共识性语词,又经过“三民主义”这一意识形态的传播指导立法,从而使“民权”进入一般民众的生活领域。  相似文献   
10.
2008年春节前夕,在北京的中华总工会大厦礼堂里,由教育部主办的"2006~2007年度教育好新闻颁奖典礼"隆重举行,我采写的通讯《一个国贫县为何热衷争创示范高中——对河南省民权县高级中学"放假事件"的调查与思考》(发表于《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