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教育   4篇
体育   5篇
信息传播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杜式显 《武当》2012,(5):22
近年来重读赵斌师公所写的《内功要领》一文,有所感悟,进而引发了对内劲"发之于气"、"气敛入骨"的思考。何谓太极拳的内劲呢?师公指出,"内劲,乃蕴之于内,发之于气,主宰于腰,柔中寓刚之劲也。"首先,这里所指的气,并不是呼吸的外气,而是内气。所谓内气,是通过气沉丹田,使气遍身躯,中气贯足,  相似文献   
2.
读本刊今年第5期路迪民先生《有气者无力别解》一文,深感路先生对拳论的深入钻研、多方探索和不迷信古人的独创精神,十分钦佩,值得大力提倡。笔者的想法比较简单,就事论事,也说几句。《十三势行功心解》从以心行气,务令沉着开始,  相似文献   
3.
气运"与"气韵"都以"气"为核心构成的新的复合型气范畴,南北朝时期,"气韵"作为全新的审美范畴开始运用于艺术品评。"气运"意蕴单薄,而"气韵"内蕴丰富,体现为形神的融合一体与生命的节奏韵律两者的有机统一,"气韵"的意义远大于"气运"。因此,不能以通假之名将"运"与"韵"相等同,进而将"气韵"的意蕴简单化为气之运化节奏和谐。"气运"与"气韵"有着本质差异,不能将其混为一谈,《续画品》中品评谢赫的原文应为"气运",而非张彦远转引之"气韵"。  相似文献   
4.
王志远 《武当》2013,(5):17-20
题解:"行功心解"系太极术语,炼养心气方法。行功为外,心解为内。外则屈伸肢体以健身,内则澄定心气以修心,而动静兼练,内外双修,练身、练心、练意、练气,参同一体。[正文]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  相似文献   
5.
刘晓 《大观周刊》2011,(9):24-24
《史记·项羽本纪》是太史公笔下最精彩,最悲壮的篇章之一,从壮极之巨鹿到悲徊之垓下,悲壮之气总贯于全篇,是《项羽本纪》美之所在,更是后世悲夫壮士发咏感叹的审美机枢。因此如何去解读《项羽本纪》的美,就是本文论述的重点。“气”不仅是美的申介,还是审美的中介,是太史公笔下美的实质,了解这个“气”的运生状态再来从审美方面解读《项羽本纪》就会更深刻。  相似文献   
6.
以心行气,以气运身,这八个字是太极拳法和某些内功拳法所特有,他种绝大多数运动、日常行卧起坐、劳作及绝大多数外功拳都不具有这个特性。  相似文献   
7.
王大勇  史绍安 《精武》2007,(4):26-27,41
内功是太极拳技的核心。它可以增强人的体质,提高拳艺水平,增加技击力度,亦可强化人体抗御外力的能力。这诸多功能均来自于“内气”锻炼,以及“气动”与“体动”的完美结合,而内功的独立修为则是前提。  相似文献   
8.
丘浚主张,学校之教,德行为先,其目的是要做到诚;变化气质是学习的最终目标,立志是变化气质的关键;文章关乎气运之盛衰,气运即精神风貌;经籍图书建设是万年万世之事;“道德一,风俗同”是教化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9.
一个民族的人文经典(本文所说经典即指人文经典)是这个民族文化发展中那些具有大智慧的人在学习吸纳前人的思想成果的基础上经过长期艰苦的思想探索后对人生、社会、宇宙等重大问题所作出的富有远见卓识的回答。经典因其思想的卓越被逐渐认可,而且成为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尚未甚至是不可能被全面超越的思想高峰。经典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核心,是一个民族文化所达到的思想高度的标志。  相似文献   
10.
以中国画的工笔重彩画为载体,以传统的中国画论精髓“六法论”为媒介,以中国文化源头之一的道家的“气”为主线,结合自己的观察与实践的体会较深层次地揭示中国画色彩的形成、运用及发展的独特规律,提出了“随气运色”的见解,为认识“六法论”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为中国画色彩的运用与发展,在理论上较深刻地进行了开掘。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