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1篇
  免费   2篇
教育   190篇
科学研究   5篇
各国文化   1篇
综合类   13篇
文化理论   3篇
信息传播   1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翻译诗歌的接受到本土原创诗歌的兴盛,日本近代诗歌经历了一个传承与创新的过程。而与日本近代小说被中国学者大量译介的盛况相比,日本诗歌为何始终"养在深闺人未识"。究其原因,除了同时期中国本土诗歌的蓬勃发展之外,与中日诗歌译介方面的"艰辛"及诸多社会文化因素都是不无关系的。  相似文献   
2.
汉人享乐观念与汉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汉时期追求世俗享乐的风气流行于社会上下,"乐"字因此成为汉诗中一个引人注目的字眼.汉诗对衣、食、住、行、游艺、两性等众多生活领域的描写都体现出汉人的享乐观念,此观念大致可分为知足型和奢侈型两类,并存在着滋蔓、强化和延伸现象.从享乐观念的新视角去作考察,汉代诗歌别有一番天地.  相似文献   
3.
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日本汉诗整体西传回归中国视野的表现即为《东瀛诗选》的编纂。俞樾的诗学源流观念在《东瀛诗选》的编纂中一目了然,《东瀛诗选》撰辑过程中的文艺批评亦使俞樾的文学认知思维体系得到延展和补充。文章此为切入点,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俞樾对《东瀛诗选》的编撰,探究日本汉诗在其发展过程中的文化逆向反馈作用。  相似文献   
4.
越南阮朝重要使臣李文馥深受中国文化熏陶,曾数次出使中国并留下丰富的诗文记录。李文馥诗文呈现出独特的中越文化融合路径——“文学吸纳—思想思慕—思维应用”。对李文馥诗文中的中国元素越南化研究,可揭示出中越交流的新路径:以审美浸染为基础、以文化交互为过程、以文明互鉴为成果,从而形成可资借鉴的中越文化交流范式。  相似文献   
5.
曹春茹 《华夏文化》2010,(1):39-40,25
<正>朝鲜宋相琦(1657—1723)有一首《次副使箕子墓韵》诗,曰:"浿江何似一清河,圣人来辟檀王都。先将九法叙彝伦,一派东渐画井区。山无盗贼女贞信,八条历落民风敷。"诗里的圣人就是箕子。箕子是中国殷商末年的三贤之一,与其他二贤微子、比干共佐纣王。据现存的中国、朝鲜—韩国的一些史料记载,周灭殷商以后箕子到了朝鲜(在古代,  相似文献   
6.
诗歌是内容和形式的高度统一的语言艺术.在诗歌翻译中.意境的有效传承依赖于其音、形、意的理想对应.文章以若干译文为例,分析了英汉诗歌互译中"对应"的重要性及一些技巧.  相似文献   
7.
从关联理论的角度探讨古汉诗词英译。古汉诗词翻译实质也是一种交际活动,一种言语交际行为,在源语的理解和翻译过程中对语码的选择所依据的是最佳关联。  相似文献   
8.
解释学理论认为,翻译过程会产生信息损失。在汉诗英译中可以通过创造性补偿弥补文化缺损,最大限度传达原文旨意。  相似文献   
9.
金艳花 《科教文汇》2007,(6X):178-178,181
从中国接受汉字开始,朝鲜积极推进了本国的汉文化,汉文学的传播也加快了速度。上古时代的战争与经济往来在朝鲜半岛播下了汉文化的种子,接着在三国时期汉文化接受进入更为积极的阶段,高句丽、百济、新罗陆续设立国家汉学机构,推进了汉文学在朝鲜半岛的普及与汉文学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10.
在中日文学交流史上,中国古典诗歌对日本汉诗的巨大影响显而易见.但反之“学生”的习作,也曾对“老师”有所回馈——这种日语称之为“逆输入”的现象,迄今似乎无人问津.从文化交流双向互动的视点出发,对日本汉诗传入中国的历史轨迹作全方位的扫描和评述,不但可以发现诸如“文明开化新诗”对于晚清“诗界革命”的影响等等“逆向反馈”的文学现象,更可以揭示东亚汉文学史上罕为人知的一个侧面,由此为中国文学的开放性、包容性,提供一个重新认识的崭新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