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0篇
教育   37篇
科学研究   2篇
综合类   5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7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天启五年(1625),诏毁"天下东林讲学书院"。涉其名目者,以东林为中心,兼及首善、关中、江右、徽州等书院。主持者均入东林党籍,学术旨向皆问道东林,力主正学。密切的盟员关系,开放的学术交流,在生存抑或毁灭的党争大背景下,一扫王学之流弊,复揭程朱之中天。  相似文献   
2.
孙应鳌是王阳明的再传弟子,是晚明黔中王门心学大师.他的生平经历了科举求仕的青少年时期、为官各地的中年时期和归乡讲学著述的晚年时期.  相似文献   
3.
王阳明是具有原创精神的世界级一流思想家.他在“龙场悟道”之后,揭橥心学于贵州,开创了对后世影响至深至远的阳明心学学派.黔中弟子亲炙于阳明门下,首传阳明心学,是为最早出现的阳明后学学派——黔中王门;他们数代相传,成绩斐然,遍及全省,蔚为大观.然而,黄宗羲编撰《明儒学案》时,却漏掉了黔中王门这一重要学派.通过对黔中王门启、承、盛、衰四个时期之源流演变及其心学成就进行梳理,进而深入考证《明儒学案》缺载“黔中王门”的三大具体原因,希望对当前阳明学和黔中王门研究提供一定帮助和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4.
明清时期,江右商帮在中国的经济舞台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文章以丰城商帮、樟树药帮为例,旨在揭示其创业文化的底蕴.传承和弘扬江右商帮的创业文化,对培育当代江西创业文化,推进全民创业,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王守仁的思想丰富而深刻,对我国哲学和教育都有重大影响。这种影响不仅源于他本人一生不断的讲学,还与其弟子的广泛传播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6.
王阳明作为独立于正统理学之外的心学主要代表 ,从朱熹理学“折心与理为二”的反面出发 ,主张求诸本心、不假外力的认识路线 ,由此展开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命题 ,从而构筑内向型的认识论体系 ,充分展示了其思辩个性。同时 ,这种单纯向内的思路也导致本心能力有限性与客观认识对象无限性之间的矛盾。这使王门后学的分化流变成为必然  相似文献   
7.
天启五年,诏毁“天下东林讲学书院”。涉其名目者以东林为首,兼及首善、关中、江右、徽州等书院,其主持者皆入东林党籍,学术旨向略与东林同,皆“问道东林,力主正学”。以东林书院为中心,彼此交往不断,一扫王学流弊之迷雾,而使“程朱之说复揭中天”。  相似文献   
8.
唐亮  王薇薇 《学子》2015,(4):68-69
王阳明是儒家近千年来继朱子后又一集大成者,于学术、政治、军事等领域皆有卓著成就。其以"致良知"为核心的心学体系,将儒家思想推上了新的高峰。如孔子一般,王阳明也是个笃实的教育家,其弟子遍布中国各地,分为浙中、江右、南中、泰州、楚中、北方、闽粤及黔学、赣学等数个学派[1],嗣后心学更是传播到日本、朝鲜等国,形成域外阳明学[2]。由此可证实,王阳明的教育思想是成功有效的。其主张的教育要顺应儿童年龄特征、因材施教等原则也与卢梭  相似文献   
9.
文摘之窗     
《教育文化论坛》2015,(1):138-139
提升中华文化对外传播力的策略文化传播全球化已经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文化现象。当前应理性面对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优势和劣势,在马克思主义"人的需要"理论指导下,选取中华文化资源来满足他国受众生存、享受和发展需要,从而使中华文化得到理解和认同。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有以下策略:坚持人际传播是基础,推动文化传播日常生活化;大众  相似文献   
10.
《夷坚志》《三言》中关于古代江右信仰故事为数不少,而信仰人群多为官吏和读书人。这些信仰的盛行是基于人们心理和精神的需要,便逐渐形成一种风习。其中值得称道的是:三教合一,信仰多元,解宿怨、释前嫌等故事的传播,有益于当时乃至当今社会和谐的构建;而革除传统顽习,变文人相轻为文人相亲,变同行是冤家为同行为知交契友故事的流传,有利于良好社会新风的形成;至于原本带有消极因素的命皆前定、鬼神观念、冤报业报等内容的故事,作者却拿来作为震慑人心的佐证资料以达到劝善惩恶的目的,对净化思想、发掘善心亦不无裨益,但须明辨是非、把握分寸和批判地接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