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0篇
教育   25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2篇
信息传播   4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栗心怡 《东南传播》2022,(11):90-93
波西米亚人”这一概念最初指代古捷克波西米亚地区内的吉普赛人,后来法国人用其来称呼住在巴黎贫民区内的非传统艺术家们。“波西米亚人”在生活与艺术实践过程中形塑了物理与文化双重意义上的“波西米亚空间”,并随着缪尔热、普契尼、拉森等艺术家在作品中对波西米亚群体的书写,与小说、剧场、电影等媒介属性的叠加,将其高度符号化为了一种不受传统或主流制约,追求高度自由与纯粹艺术的生活态度。当“去人类中心化”的理论思潮介入空间研究,为“波西米亚空间”在物理与文化意义上又增加了新的本体视角,强调在电影本文中出现的“波西米亚空间”不只是呆滞的叙事背景,而是具有主体性的“自在之物”。  相似文献   
2.
屠珍 《航空档案》2004,(2):67-68
冷战时期,前苏联与美国展开了激烈的军事对抗,这种对抗几乎到了白热化程度。前苏联为了在精神上压倒对方,常常选择航空节和国外航展等重大时机,突然展示新型战机,故意炫耀其航空实力,以振奋本国民心,鼓舞士气。  相似文献   
3.
波西莫名其妙地开始了逃亡,这次追杀他的是神话传说中的牛头怪。妈妈以生命的代价把他带到了一个神秘的地方。  相似文献   
4.
张瑞 《考试周刊》2011,(36):26-27
本文从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在歌剧《曼侬·莱斯科》和《波西米亚人》中塑造女性人物的特点、风格等方面入手,详细地总结了演唱好普契尼两部歌剧中的女高音咏叹调的方法。以使演唱者能够唱好普契尼歌剧中的女高音咏叹调,同时能够对声乐学习的意义和目的有新的理解和启示。  相似文献   
5.
世界合唱比赛是由国际文化交流基金会主办的全球性的合唱艺术盛事。本文以世合赛中流行音乐合唱组别较为常见的一首参赛曲目《波西米亚狂想曲》为例,通过分析其写作手法、合唱改编,阐述此曲的主要风格特征,对于合唱训练中的几个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波西米亚艺术与商业精神同时出现于近代欧洲,然而却在唯美主义对资产阶级伦理与生活方式的批判中分离;唯美主义代表人物王尔德努力进行审美救赎观念的实践,但是最终却被资本主义商业精神战胜;二战后,在美国垄断资本主义的高压下,波西米亚艺术家、批判理论家和青年学生开始了新的反抗,而其结果是在70年代后出现了波西米亚与布尔乔亚的融和,形成了新的先锋人群:布波族。这一新兴人类体现了新的工作、生活方式,并担负起完成审美救赎的重任。  相似文献   
7.
《快乐阅读》2014,(9):77-77
<正>不畏将来不念过去近来,热衷于在豆瓣上看各路大咖的自我介绍,有的幽默风趣,简单明了,几句话便交代了一个人的性格;有的则留了大段的空白,让人有无限的想象空间……在小美的值班日志里初次露面,如果来个自我介绍,我会这样写:90后,少女党,爱一切美好的事物,坚强与玻璃心并存,梦想与生活同等重要,一步一步,总会实现,也终会实现。编辑是我上大学以来的职业理想。毕业时,身边的同学、朋友有的豪言壮志说要北上帝都、南下魔都,趁年  相似文献   
8.
《报林求索》2009,(10):94-97
<正>欧洲·时裳2009/2010秋欧洲流行元素借幻想逃避现实或点缀贴花,创造出一种视觉上的假象;或利用动物斑纹为身体伪造另一张皮肤;或以高高垫起的肩膀、摇滚感觉的铆钉追忆勇士风潮,表达将"外壳武装到更加强大"的意愿;或躲在光鲜亮丽的金银配饰  相似文献   
9.
功能翻译目的论认为翻译具有交际功能,译者采取什么翻译策略取决于其在译语文化环境中所期望达到的目的来决定。陈羽纶所译的《冒险史之波西米亚丑闻》主要采用归化翻译,具有本土化色彩,这是由陈羽纶所处的历史背景和其所定位的读者群决定的。  相似文献   
10.
波西米亚的边缘地位和不羁的生活方式、确切而精到的理论的缺乏以及反资产阶级文化的激进立场使它成为一种主流叙事话语之外的现代主义.尽管如此,作为一种知识分子的亚文化,波西米亚试图在资产阶级现代性之外开辟新的文化空间,并保留其批判性锋芒,使知识分子对整个人类与社会的反思精神延续至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