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46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31篇
教育   2967篇
科学研究   360篇
各国文化   10篇
体育   171篇
综合类   139篇
文化理论   30篇
信息传播   420篇
  2024年   45篇
  2023年   134篇
  2022年   113篇
  2021年   138篇
  2020年   108篇
  2019年   93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66篇
  2016年   93篇
  2015年   137篇
  2014年   260篇
  2013年   231篇
  2012年   268篇
  2011年   287篇
  2010年   215篇
  2009年   253篇
  2008年   320篇
  2007年   261篇
  2006年   182篇
  2005年   178篇
  2004年   174篇
  2003年   110篇
  2002年   100篇
  2001年   97篇
  2000年   74篇
  1999年   35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甲级女排跳发球攻击力测评方法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建民  范振国 《体育科学》2003,23(2):104-106
通过逐步回归设计与分析,筛选出影响跳发球攻击力的主要指标为身高,短跑,助跑摸高,快速挺举、深度知觉、操作思维技术评定,并以得分,破攻率为自变量,以100m跑、助跑摸高,快速挺举和技术评定4个训练可控性指标为因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建立评价模型,从综合,均衡角度出发,进一步确定具体的评价和标准,从而避免训练偏态,为我国甲级女排跳发球技术的发展提供数据依据。  相似文献   
2.
高等院校实施信息素养教育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为指导我国高等院校信息素养教育的实施,研究探讨了信息素质教育的数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育模型和学生信息素养能力测评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3.
论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树立现代体育教学观念、优化体育课堂教学、优选体育教学法等几个方面论述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4.
“上”用在动词后,可以表示趋向义。也可表示继续义。不同义“V上”的差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后接宾语、能否扩展、能否拆开、“V上”中的“上”能否用“下、起来”等替换。  相似文献   
5.
目前我国高校的秘书学历教育和秘书职业培训与西方发达的国家相比相对滞后,职业化进程较慢,还有许多亟待改进和完善的地方。剑桥秘书证书考试系统先进的教育理念、务实的教学内容、多样的教学培训方式以及灵活科学的考试形式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6.
7.
依据第28届奥运会体操比赛实况录像及2005年国际男子体操新评分规则变化的相关信息,采用调研访问法、录像统计法和文献资料法,分析世界男子鞍马成套加分动作结构编排的特征及发展趋向。采用纵向移位动作为主体,以多个高难动作的直接连接构成加分主干,并结合D组难度的下法,是鞍马成套动作结构编排的主要特征;而使用“D+E”难度以上的多个动作“直接”和发展新“Flops规则”内容的单环高难度动作,将是未来大赛鞍马成套加分动作竞争的新内容。  相似文献   
8.
《班主任之友》2005,(3):61-61
针对当前存在心理障碍的中小学生比例逐渐攀升的现象,市政协委员、人大附中校长刘彭芝建议,在有条件的中小学校招生时进行心理测评,同时为每一个学生建立心理档案。  相似文献   
9.
笔者通过对第7届全国运动心理学大会论文的归类分析,旨在揭示21世纪初我国体育运动心理学发展的定势格局及未来研究趋向,想借此为有关学者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参考,以便促进本学科更加健康、可持续性发展。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教学论研究中,存在着对科学——实证教学认识方式的推崇与贬斥两种对峙的态度。本文立足于教学基本问题,以斯宾塞、梅伊曼、拉伊、斯金纳为线索梳理这一认识方式的发展脉络,从研究的问题域、体现的价值尺度、遵循的致思趋向展示了这一认识方式的主要特征,并对其进行了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