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篇
  免费   1篇
教育   64篇
科学研究   3篇
体育   3篇
综合类   2篇
信息传播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元代作家王和卿散曲作品常以极丑极怪题材入曲以达成的幽默诙谐、滑稽调笑的审美情趣,甚或多有猥琐庸俗的低级趣味。这位异族统治年代中的儒士,以"玩世"的哲学精神,诗作出之以幽默、滑稽、调侃、戏谑,严重悖离了儒家"温柔敦厚"的诗教。在历代研究中,其评价颇为尴尬。然而,综观其全部作品,其实可以认定王和卿骨子里仍是一个"传统文人",他的一些作品不同自主地走向"雅"的极端,表现出了对传统诗教的回归和眷恋。极"俗"之作和极"雅"之作的对立统一无疑是王和卿徘徊于悖离与守正之间矛盾游移心态的折射,是元代沦落于社会下层传统儒士痛苦心灵的真切反映。  相似文献   
2.
建筑美有主观性和客观性。建筑美是美的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建筑美的主观性受自然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环境的影响,有地域上和空间上的变化。审美观的变化,对同一座建筑可以得出不同的评价。中国传统审美观讲温柔敦厚,西方当前审美观偏好楞歪斜怪。人类建筑审美观在不断发展过程中。但是在变化着的审美观中蕴含一些普遍原则。一是,悦目原则,符合人的视觉生理基础;二是,简明原则,简洁明了的颜色、线条和形象给人深刻的印象。法国卢浮宫扩建和北京国家大剧院是简明原则成功的典型;三是,生态原则,高效、低碳,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这些普遍性的原则是建筑美的客观性。  相似文献   
3.
    
季羡林 《阅读》2014,(Z3):14-17
<正>我从小就喜爱小动物。同小动物在一起,别有一番滋味。它们天真无邪,率性而行;有吃抢吃,有喝抢喝;不会说谎,不会推诿;受到惩罚,忍痛挨打;一转眼间,照偷不误。同它们在一起,我心里感到怡然,坦然,安然,欣然,不像同人在一起那样,应对进退、谨小慎微,斟酌词句、保持距离,感到异常地别扭。十四年前,我养的第一只猫,就是虎子。它刚到我家来的时候,比老鼠大不了多少。蜷曲在窄狭的室内窗台上,活动的空间好像富富有余。它并没  相似文献   
4.
潘德舆的《养一斋诗话》在对诗歌艺术风格的要求方面显示出征圣、宗经的特点。它重视孔子提出、苏轼引申的"辞达"说;它以虞集为模范,推崇质实风格,它重申《礼记》"温柔敦厚"的诗教主张。  相似文献   
5.
雷宇 《考试周刊》2008,(10):154
《诗经》开创了言志抒情的诗的先河,以其强烈深沉的抒情性和温柔敦厚的诗风为后人称道.深沉的抒情性体现在思想内容、艺术手法、语言句式方面;温柔敦厚的诗风是其写实性和民歌特征体现.《诗经》中民歌作品具有强烈浓厚的生活气息,风格纯朴自然,温柔敦厚,无雕琢之痕,富有一种纯真的美.  相似文献   
6.
胡建义 《现代语文》2008,(12):94-95
我国是诗歌的王国,有着悠久的诗教传统。在《礼记》中记录了孔子的一段话:“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意思是进入一个地方,那里的教育状况就可知道。凡是老百姓温柔敦厚的,那是诗教的结果。当然诗教本指《诗经》的教育作用,后来泛指诗歌的教育功能。孔子是诗教的首倡者,《论语》中记载了孔子许多谈论诗歌的话。一次,  相似文献   
7.
由汉儒建立起来的儒家诗教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一个诗学体系不断优化组合的过程。明末清初钱谦益的诗学理论即为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其审美情感的理论剔除了功利主义的教化论,对"发乎情,止乎礼义"、"温柔敦厚"等传统理论作了新的阐发,以道佛释儒亦为其较突出的理论模态。  相似文献   
8.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价唐诗的艺术标准与中国传统的诗学相一致,以风雅为宗,重视诗歌的教化作用,主张"温柔敦厚"的诗教.从中可以看到编撰古籍的纪晓岚关注现实的态度和强烈的社会政治意识.  相似文献   
9.
冯晓青 《阅读与鉴赏》2007,(10):54-55,53
朱自清的散文承继中国“温柔敦厚”的文化传统并与时俱进.在道德观和审美观上实现了对古典散文的超越。一篇《荷塘月色》,节奏舒缓,文字清爽,在画、诗、情、境数美俱存中,充分展示了作者在艺术上的造诣和独步,诠释了“美文”的审美底蕴:  相似文献   
10.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动荡不安、多灾多难的时代,又是一个“礼崩乐坏”、多姿多彩的时代。在这个时期形成了破漏不顾、潇洒不群、若无其事、飘选自得的魏晋风度。作者以为魏晋风度是对作为儒家诗教——“温柔敦厚”这种文学批评准则或审美追求的不断继承、突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