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篇
  免费   0篇
教育   48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16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满汉全席热背景下诞生的《满汉全席源流考述》著作的梳理与批评,阐释了《满汉全席源流考述》给近30多年以来乱象丛生的中国饮食文化研究提供了注重考据,无证不立的研究方法及不断系统、深化、刷新和对比、分析文献史料的研究范本。同时,还为了解“满汉全席”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提供了线条明晰的全貌,也为读者提供了阅读原著的更有效帮助。  相似文献   
2.
清初俸禄制中的满汉畛域明显表现在雍正三年之前,因存在时间较短,其重要性往往易于被人忽视。清初俸禄制中的满汉差异,是清朝官制中民族畛域问题的一个具体表现;是揭示满汉官政治待遇不平等、满洲统治者"首崇满洲"的治国理念,及其民族政策演变过程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相似文献   
3.
小幽默集锦     
正考试篇老师说:“平时考是点心,百吃不厌;阶段考是正餐,定时定量;统考是满汉全席,一次就够。你们为什么不好好用功呢?”学生说:“报告老师,我们正在减肥!”快关窗小若米已经三岁了,一天他正在窗口观星星,夜幕降临了,突然他喊道:“妈妈,妈妈,快来关窗啊!”“这是为什么?孩子,天不冷啊!”“是的,妈妈。但是不关窗的话,黑夜就会进来的。”  相似文献   
4.
<正>中华服饰在几千年的流变中,呈现着不同的民族色彩,各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亦是此起彼伏。在这之中,满汉服饰的交融更具代表性。满族服饰从其传统的袍套的衣裳联属制发展到现今已与汉民无甚区别,这种状况,政府政策、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开放程度都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一、满族传统服饰满族发起于东北,受寒冷的气候影响,服饰多以袍子为主,其基本样式是:圆领、掩襟(俗称"大襟")、窄袖,袍长至膝盖以下,左右两侧开衩。满族男子的服饰,有  相似文献   
5.
可以说,"穷北京满族人"这六个字解说并涵盖了老舍生命与文学的全部身世背景与文本内容;亦点示出老舍在20世纪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发展史上的独特价值与意义.老舍出生于满族穷骑兵之家;他亲身体会过"穷"的真滋味.自始至终,老舍都非常清醒地自我认定为"穷人",自觉地把自己划归到"穷人"堆里.满族的确有着值得荣耀的历史;但,也有"头朝下"的一面.这是一种特殊的无奈、不平与优越的挣扎."穷人"归向与"头朝下"心理,决定了老舍文本的几个太不同:感情投向,素材选取,人物塑造,思索焦点等.可以说,老舍文学中,写得最美,最感人的形象是那些"头朝下"的"穷人".  相似文献   
6.
张之洞调停满汉畛域的努力与晚清政局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满汉矛盾始终是支配晚清政局走向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晚清重臣张之洞鉴于满汉矛盾日益尖锐的严重局面,从稳定满清王朝统治基础出发,呼吁中央政府高度重视调整满汉矛盾,尽早将化解满汉畛域问题纳入政治改革纲领。但是,由于皇族擅权、亲贵用事,满汉矛盾不见消解,反而日益尖锐,国事不堪收拾,终至崩溃。张之洞虽身为枢辅重臣,眼见亲贵并出,国事日非,却在专制体制的钳制下谏诤无效,一筹莫展,最终忧郁抱憾而卒。满汉畛域对于晚清政局的演变和张之洞的政治生涯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清朝以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实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划分旗籍和民籍,对汉人补缺加以制度上的限制。旗缺作为满、蒙、汉军八旗组织内部的官职名额,更是将汉人排除在外。但纵观清初补旗缺人员之身世,尚有汉人担任副都统、将军等特例存在,且康熙朝居多。清初汉人补旗缺这一反常现象,是清朝统治者缓和尖锐的满汉矛盾、稳固统治与加强沿边海防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8.
陈智超先生编辑的《陈垣全集》,网罗陈垣生平著述,内容繁富,嘉惠学界。然而囿于见闻,尚有可补之处。其中《说满汉之界》一文内容有阙失,兹据原刊加以补全,以成完璧;另辑补佚文3篇:《北京保安产科医院序》《〈毛革杂志〉缘起》《辅仁大学欢迎田枢机大会致词》。  相似文献   
9.
吴三桂,一个在明清之际历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不仅因其生平的曲折经历留与后人回味,更因其反复无常,背叛成性的性格特点在中国历史上罕有其匹,备受史家关注.正因如此,对于吴三桂人物形象的建构常常颇受争议而又至关重要.不同的利益团体因各自需要和所处背景的差异对吴三桂的评价也往往侧重不同.而我们对于其“不忠不孝”、“不子不臣”等形象脸谱式的简单化处理也正是因为受到当时历史条件下两大阵营——满汉民族对话语控制的影响而逐渐定格.然这“定格”背后诸多历史因素却值得我们去仔细研究.本文试图从满汉两民族的视角出发,分析不同话语情景下对其评价形成的原因,进一步深化对吴三桂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1911年11月5日,杭州驻防经谈判缴械,浙江宣告光复。浙江军政府积极进行救济满人的工作,努力为满人筹划生计,终于将满汉矛盾成功化解,浙省满汉民族秩序得到重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