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教育   9篇
各国文化   1篇
信息传播   5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科技与出版》2016,(3):25-25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用老百姓的话讲,就是‘让人高兴地花钱买东西’。"这是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文联主席熊召政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的浅显易懂的解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无疑是今年全国两会最热门的话题之一。代表委员们纷纷表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虽针对经济领域提出,但同样适用于文化领域。  相似文献   
2.
湖北作家熊召政以十年之力铸成138万字的四卷本长篇历史小说《张居正》,自2000年起,先后由武汉长江艺出版社和香港明窗出版社出版简繁两体版本,向海内外发行,在市场上引起强烈反响,仅长江艺出版社就发行了20多万册。在第六界茅盾学奖获奖作品中,《张居正》以距全票只差一票的成绩夺魁,更是对《张居正》热潮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部小说也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目前,学研究公开发表的研究《张居正》的学术论有50多篇,其中多数评论肯定它的价值,也有的评论提到它的一些不足,还有评论做出基本否定的判断。就具体内容而言,这50多篇论主要涉及了《张居正》作为一部历史小说,它应该怎样对待历史、张居正的艺术形象、小说创作的艺术特色和化内涵等。  相似文献   
3.
问者:您以前是著名诗人,是文学新时期新诗奖获得者。现在是著名小说家,是第六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这中间涉及两个问题:一.诗歌繁荣的时候,您的诗获大奖,小说繁荣的时候,您的小说获大奖,请您谈谈文学和时代,·时尚,以及社会风气的关系;二.人们的通常认识里,诗是精神高蹈的,小说是置根现实的,请您谈谈这两个重要文体问的区别和界限。  相似文献   
4.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我国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历程中,各族人民共同创造出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后,如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成为了全社会共同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执政理念,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现在,和谐社会已成为热门话题。那么,什么是和谐?什么是和谐社会?如何构建和谐社会?对诸如此类的问题,专家学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政治家、哲学家、文学家都可从不同的层面写出生花美文。下面,我们从万花丛中遴选几缕芬芳,供朋友们先品为快。[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历史名城,名在水旺;华中重镇,重在通衢。江上飞虹,已是舟车辐辏;水底穿隧,只为立体交通。四阅春秋,盾构机切开泥层、沙层、岩层;数易寒暑,建设者屡克触变、流变、涌变。天遂人愿,造出长江第一隧;人顺天意,奏出时代最强音!  相似文献   
7.
三点导读     
《夏天》是一首书写乡愁的诗,但却以“夏天”为题。诗人的故乡应是四季分明的地方,诗人却客居长年都是夏天的他乡,所以,在炎热的夏天就向往有着“初绿江水中的橹声/以及乍暖还寒时节/兰草上结着的/清瘦的相思”的风和日丽的故乡的春天。  相似文献   
8.
正珍档点击20日,沿着弯弯的通村公路,记者来到阳新县白浪村里潘湾。里潘30多户人家,每一代人,都有着关于家规的记忆。●时间坐标:解放前对叔叔不敬,潘文通受罚里潘最年长者是92岁的潘华碧。放牛归来,老人挥挥粗糙的大手,说年岁大了,好多事不记得了。不过,20多岁首次亲历的执行家法,他印象深刻。那天,潘华碧刚从镇上赶集回来,有人喊赶紧去祖堂,要执行家法。潘华碧从小就听爷爷说家法很严,究竟怎么严格,还没见识过。潘华碧气喘吁吁跑到祖堂,好多人已聚集在这里。  相似文献   
9.
登高骋目,总以晴好的天气为宜。遗憾的是.此刻我登滕王阁,周遭是一片淅淅沥沥的雨声。五月下旬,江南开始进入梅雨季节,站在滕王阁的七层之上,但见槛外浩茫的赣江,罩在蒙蒙的烟雨之中,虽然胭脂色的波浪显得湿润,但江的对面已是模糊一片;而飞阁之下车水马龙的十里长街,除了喇叭声的清脆,一切,也都幻化为浮动的剪影。  相似文献   
10.
熊召政的《张居正》使我们有可能借助于一个虚构性的文本来思考关于改革的话题。对于改革家的张居正而言,何以“成于改革,毁于改革”?对于由张居正所推动的这场改革运动来说,又何以“成于张居正,毁于张居正”?这里是否包含着千百年来困扰中国改革的死结?《张居正》揭示了张居正改革最终未能完成制度性的设计,使体制有一种自我适应和调整的能力,而仅仅依赖于体制内个人的良知与威权,则难免失败的命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