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教育   12篇
综合类   1篇
  2023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之道是安徽省历史上杰出人物。其生平事迹史籍多失载,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和恰当的评价。他在南宋初屡攻上书反对和议,力主抗金,提出“九不可和”论,大义凛然,至遭秦桧迫害。他为恢复中厚献策筹谋,富于远见卓识;为官施政,颇具多谋善断的务实才能,尤以百姓安危疾苦为念。他的诗歌中亦见其悲天悯人的仁情怀。  相似文献   
2.
王之道《相山居士词》存词近二百首,词集中有很多唱和之作,表现了他忧时忧民的积极心态。节序词表现了词人对时光流逝和历史变迁的感慨,以及个人的政治苦闷。还有一部分词,王之道借陶渊明和苏东坡表达远离政治、意欲归隐的心态。  相似文献   
3.
忠爱是杜甫精神的精髓。杜甫忠爱精神在南渡时期得以传承。安徽王之道可为例证。王之道和杜甫曾处于相似的历史境遇。王之道对待君主的情感,有同于杜甫对君主的忠爱之情。王之道在诗歌中表现了对杜甫忠爱精神的自觉接受。  相似文献   
4.
《墨子》是战国墨家论著总集,内容博大精深。其中第一卷,共7篇,从《亲士》到《三辩》,是墨者讨论兼王之道,身心修养,教育交友,规律概念,治国,节用和音乐的杂论,饶有新意,兴味盎然。  相似文献   
5.
2016年10月15日-16日,由邯郸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中国先秦史学会荀子研究会联合主办的"荀子与儒家外王之道"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邯郸学院举行。与会学者在本届学术研讨会上交流讨论了"荀子与儒家外王之道"及相关问题的最新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学术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6.
姚高峰 《学语文》2009,(2):35-36
《庄子》这本书看起来零散,读起来也很是费劲,但是其内容是有线索贯穿其中的。读《庄子》也当抓住其线索,才不会茫然无头绪,不知其所云。我们大都知道。庄子所处的时代是战争频繁的时代,也是百家争鸣的时代。庄子当然痛恨当时的诸侯们为了一己之私而大动干戈.以致天下大乱,君王犹傈于庙堂之上.有志之士隐其身而不出。对于百家争鸣,庄子并没有感到庆幸.相反他认为古之大体为百家之所裂,以至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在庄子看来,与其说百家争鸣是思想活跃的表现,不如说是是非之争的恶果。因此,关于是非之争的问题就成了《庄子》全书的一个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7.
诗文用韵是研究汉语语音史的重要依据。本文以王之道古体诗为研究对象,进行统计分析,归纳出它们的韵部为十八部,先着力分析舒声韵部特点,尤其是上去混押现象,再分析其入声韵部特点,探究阴入相押的几个特例。与《广韵》独用、同用进行对比,进而总结出王诗古体诗韵特征,初步探究北宋时期安徽诗人用韵研体现的语音特点。  相似文献   
8.
濡须是无为(今安徽省无为县)别称。王之道、王蔺、王为祖孙三代,无为县人。与此相左的其它说法,皆为讹误。  相似文献   
9.
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纂的《全宋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是文献整理方面的重大成果,嘉惠学林,功不可没.但因工程浩大,卷帙繁多,疏漏之处在所难免,笔者因专题研究所涉,发现第三十二册中王之道诗部分的一些瑕疵,特录出俾今后全书修订时参考,并祈方家指正.  相似文献   
10.
南渡时期安徽人王之道诗词中流露了隐逸思想。这一思想承续了宋初形成的遁世之风,但又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王之道关注民生,忧时念乱,推崇吏隐。这种特殊的隐逸思想,还体现于他对东坡的崇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