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0篇
教育   23篇
科学研究   1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2篇
信息传播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留学广角     
《神州学人》2015,(2):4-7
美国华盛顿2014年12月中旬,教育部副部长郝平在与美国副国务卿理查德·施坦格尔会晤时,向其赠送2014年第10期《神州学人》杂志。该期杂志推出的"中美留学35年"专题,对2014年7月10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中美留学35年"活动给予深度报道,受到中美双方相关人士好评。这项活动是第五轮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重要配套活动。  相似文献   
2.
正据英国《每日电讯报》2014年5月5日报道,英国布莱顿学院要求所有学生必须学习历史课程,直到18岁,这是英国第一所有此规定的学校。规定指出,不管是否选修历史课,所有学生每周都要学习至少1小时的历史课程。对于6年级学生来说,他们需要学习的英国历史时间跨度非常大,起始于罗马人入侵,结束于维多利亚时代。而高于6年级的学生则需要学习世  相似文献   
3.
正看过电影《泰坦尼克号》的观众,也许还记得这样的一个场面:一个年轻小伙子为了救乘客,奋力用肩膀撞开了一个舱门,谁知大难临头的服务员看见后,还声称要将这种破坏公司财产的行为上报处罚……这并不是编剧虚构出来的情节,而是发生在泰坦尼克号海难事件中的真实故事。为救人而撞开舱门的那个小伙子,就是理查德·诺利斯·威廉姆斯。  相似文献   
4.
森林幼儿园发源、兴盛于欧洲,美国在这方面相对滞后。但到了20世纪初,西方国家普遍出现了到自然环境中进行户外学习的热潮,森林教育受到世界教育界的普遍关注。树林里最后一个孩子2006年,美国学者理查德·罗夫(Richard Louv)所著的《树林里最后一个孩子》一书引发了美国人对于鼓励孩子开展户外活动的关注。人们注意到,户外活动不仅具有娱乐性,更富有教育功能,这让支持在教育中增加儿童户外活动比重的相关运动得到迅速发展。同  相似文献   
5.
漫画     
《报林求索》2012,(9):176-177
<正>难以正视上周,美国前副国务卿理查德·阿米蒂奇和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前院长约瑟夫共同发起一项有关美日关系的研究,研究呼吁日本、韩国和美国要扩大在历史问题上的对话。研究报告称,"为了让联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非常有必要让日本面对持续令日韩关系复杂化的历史问题。"  相似文献   
6.
坚持的力量     
李荣双 《阅读》2014,(39):14-14
<正>他是一个智力低下的孩子,整天哭闹,身体不停地扭动,没有人能够让他停下来。父母必须24小时照顾他。他六岁的时候,还说不好一句话,而且他开始不愿见生人。医生告诉他父母他得了自闭症。于是,父亲把他带到一家儿童教养中心。那里的老师也无法管教他,他不停地在课堂上尖叫,他的手总是不停地玩东西,一刻也不休息,连睡觉的时候也在动。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莎士比亚的历史剧《理查三世》中的主人公理查三世进行了新的解读。认为从伦理道德的角度来看,理查三世虽然是一个邪恶的人,但是从悲剧性的角度来看,他却是一个具有强烈悲剧抗争精神的人,他的邪恶中显示出了崇高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8.
李若怯 《天中学刊》2022,(6):113-121
在《理查三世》中,“镜子”与“影子”意象分别对应理查内心活动的不同阶段,呈现了他的内在心理演变过程,揭示了他自我建构与目标追求的偏差,借此可以审视该剧的悲剧实质。在《理查三世》的创作中,除了对人物复杂性进行呈现,还显现出莎士比亚对王权本身的意义阐释。  相似文献   
9.
亨利·都铎出身于威尔士的古老家族,其母系则是兰开斯特家族的后裔。玫瑰战争使他成为兰开斯特家族的唯一男嗣,也使他被迫流亡大陆14年之久。理查三世的篡位,导致约克家族内部的纷争和约克王朝的危机。兰开斯特家族乘势再起,亨利成为其重夺王位的旗帜。亨利通过与受德华四世女儿的联姻争取到约克家族内反理查势力的支持,并且得到法国的帮助以及国内许多贵族的拥护,终于在博斯沃思之战中击败并杀死理查三世,王冠加顶,成为亨利七世  相似文献   
10.
《土生子》是黑人作家理查·赖特的代表作之一,它是一部经典的现实主义作品,也是一部存在主义名作,而从某种意义上,它却是一部双重再现的叙述文本。该文主要通过文本语料旨在说明,它不仅形象的再现了可感的客观现实,而且文本中别格的意识存在也是对客观现实的隐性表达,这种双重叙述加大了文本的批判力度,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