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篇
  免费   0篇
教育   69篇
科学研究   9篇
各国文化   2篇
综合类   6篇
信息传播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商用车驾驶室声腔声学模态试验与计算模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声学模态有限元法的基本原理与声学模态的求解方法;以某商用车驾驶室内声腔为研究对象,介绍了声腔有限元简化模型的建模方法,以及多参考最小二乘复频域模态参数识别(Poly Max)方法的原理;论述了驾驶室内声腔声学模态试验的方法和步骤.结果显示,与试验模态频率相比,计算模态频率的误差率在6%以内,试验与计算的模态振型基本一致.这表明文中驾驶室声腔有限元简化模型的建模方法是准确的.  相似文献   
2.
影戏音乐在中国传统音乐当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这种地位和作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影戏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的活化石。不同时代、不同种类的中国传统音乐(主要是说唱、戏曲)的特征,不同程度地存留于某些影戏剧种当中,显示出影戏音乐强大的包容性,也显示出影戏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的活化石。第二,影戏音乐在说唱音乐向戏曲音乐转变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衔接作用。第三,影戏声腔同其他传统戏曲声腔联系密切,具有深远的影响力。影戏声腔同南戏、昆山腔、梆子腔、皮黄腔等都曾发生过或多或少的交互影响。第四,有些影戏声腔流传范围广、影响大,形成庞大的声腔体系。滦州影腔便形成了一个影响深远的戏曲声腔腔系,使用这一腔系的影戏剧种众多,流传地区也较为广泛。  相似文献   
3.
《嘉应学院学报》2015,(10):19-23
广东汉剧是广东三大剧种之一,原称"外江戏"是以皮黄(又称南北路)声腔为主的板腔体剧种。新编广东汉剧《诗娘》音乐唱腔优美,旋律幽雅,丰富地运用了广东汉乐、客家民间小调等地域性很强的音乐元素,是历史剧中的现代戏。  相似文献   
4.
所谓“千人一腔”,主要是指众多的青年歌手都与某一人的某种风格有些相似,声腔趋同。千人一腔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相当复杂的,应当对这一现象正确认识,采取种种手段加以克服。  相似文献   
5.
在客家重要聚集地——江西赣南,至今流行着一种地方戏,即东河戏。东河戏是江西最古老的剧种之一,它集高腔、昆腔、乱弹多种声腔于一身,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东河戏起源于赣县境内的田村、白鹭、清溪、劳田和睦埠(今属兴国县)一带。为什么叫东河戏,这里有一个地理上的来源。  相似文献   
6.
本文探讨了戏曲弋阳腔的产生和发展,介绍了弋阳腔声腔和演唱的特点,弋阳腔对其他剧种的深刻影响,以及解放以后党和政府为繁荣和发展弋阳腔所作的努力。  相似文献   
7.
《百科知识》2011,(20):48-48
“皮黄”又做“皮簧”,是西皮和二黄(簧)的合称,它们是京剧的两大主要声腔,所以早年的京剧也被称为“皮黄”或“皮簧”戏。《中国京剧史》中介绍了徽戏和汉戏的声腔对京剧的形成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8.
党宇娜 《家教世界》2013,(9X):258-259
(本文原刊于《理论探讨》2013年8月刊P266-P268)嘹歌是壮乡人民千百年酝酿出来的文化艺术产物,本文以平果嘹歌女生声腔特点研究为着眼点,分别从平果嘹歌女生声腔的背景、曲调、语言、声腔以及曲式五个方面来探寻壮族平果嘹歌女生声腔演唱的审美要求,并进行系统的梳理与研究,探究其精髓,为研究少数民族声乐唱腔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1926年四月初七被认为是河南曲剧的"诞生日",标志性事件是朱万明等人在表演过程中甩掉了高跷腿,登上了舞台进行曲剧表演。但是,根据中国戏曲的发展规律,戏曲的"发生"往往是一个复杂且漫长的过程,判断一种戏曲或剧种成熟,主要依据不是"甩掉高跷腿"的表演形态的变化,而应是声腔的成熟。据此,在河南曲剧史上,应重视自王凤桐至朱万明的戏曲声腔改革。  相似文献   
10.
川剧与当代民族室内乐是两种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前者内容丰富,呈现方式多样,是四川剧种的代表;后者生机勃勃,新作不断,发展迅猛.两者各有千秋的背后,又都存在自身发展的问题.本文就此针对两种艺术相互的优劣,进行融合性探讨,力求拓宽彼此的创作与发展思路,达到共同繁荣与创新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