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0篇
教育   24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知论是张载心性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张载的知论包括见闻之知、德性所知、诚明所知三层结构,都属心之功用。德性所知对见闻之知具有优先性,见闻之知对德性所知具有启发性;德性所知是道德层面之知,对应贤人境界,诚明所知是超道德层面之知,对应圣人境界。张载将认识论与工夫论紧密结合,对儒家知论进行系统建构,从“知礼成性”的角度为儒者“学以成圣”提供了工夫路径。张载批评了佛教摒弃见闻之知,在指出佛教是“诚而恶明”“得天遗人”的同时,提出儒者是“诚明两进”“天人合一”。张载从知论的角度为儒家抗衡佛教提供了支持。  相似文献   
2.
《孟子》一书包含了孟子的政治、经济、哲学等多方面的观点。有一家之言,自然也就有所谓“异端”的批判。对孟子的观点,不能妄下论断,它只是当时社会经济,政治状况在思想界中一种反映。然而通过孟子的视角,可以窥见当时社会百家争鸣的盛况,将《孟子》一书中有关“异端”加以整理,不失为研究当时学术的精悍史料。  相似文献   
3.
绅士礼仪     
礼仪, 不仅显示出一个人所接受的教育程度、文化修养, 更能显示出一个人的魅力。当今社会的发展给传统礼仪也带来了不少的冲击, 但是在与人交往中, 我们仍然要知礼、懂礼,这样才不会落入尴尬境地。  相似文献   
4.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颁行已经十年,但中国的道德建设依然任重道远,公民的道德素质仍不容乐观,在一些方面甚至还有“滑坡”的迹象。导致道德建设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何为道德建设找到切实有效的手段和途径已成为当务之急。《纲要》中的“明礼”规范是通向“有德”的有效手段和途径,但要真正实现由“礼”向“德”的转化,还需要人们在认知层面上“知礼”、“懂礼”,在情感和行为层面上“尚礼”、“行礼”。  相似文献   
5.
曾其海 《台州学院学报》2009,31(2):11-13,32
赵宋时代,天台宗典籍由于唐会昌法难所失而由高丽、日本复得,研习智额、湛然典籍之风兴起,天台内部因而产生不同见解。山家派采用知识论的诠释学方法,企图穿越历史时空,返回智颉、湛然原意;山外派则采用生存本体论诠释方法,把智频、湛然理论融于时代潮流。山家派知礼指责山外派的诠释是主张“一念灵知”、“直显心性”,是受了禅宗的“顿悟”说和“真心”观的影响,并在《十不二门指要钞》中点了禅宗《永嘉集》和圭峰禅师的名。这样,知礼批判的矛头越过了山外派而指向了禅宗,从而引发了一场知礼与子凝禅师的论争。  相似文献   
6.
宋代,社会相对稳定,各帝王基本都扶持佛教,天台宗的典藉章疏失而复得,相当完备,再加上以知礼为首的山家派与庆昭等山外派长达30余年的争论,天台宗理论已达到相当的高度。入宋僧寂昭和绍良带着日本天台宗的"二十七问"和"十问"请决于知礼,知礼站在天台圆教的立场,以智顗、湛然理论为纲格,对日僧"三十七问"一一作了答复,使他们自觉得没有达到宋天台宗圆教的高度。  相似文献   
7.
《项脊轩志》抒写了家道中落的哀婉,人亡物在的悲伤,但在哀婉与悲伤中我们看到的不是颓废,而是归有光对功名自信和对家威重振的自期,这种自信和自期源自于这个十八岁青年对自我的肯定,也源自于亲人对他的期盼和鼓励。  相似文献   
8.
阿哲  缤月 《报林求索》2009,(11):24-27
几千年来,济南守望着一城环绿的青山,半城的名泉清浅,涵养得本分且知礼,充满书卷气。  相似文献   
9.
国学少年     
《少先队小干部》2014,(5):42-43
小编的话:亲爱的队员们,大家好!我是国学小书童——唐宋元,欢迎大家和我一起学习国学知识。礼仪是律己、敬人的一种行为规范,是表现对他人尊重和理解的过程和手段。本期我就和大家聊聊"礼"。  相似文献   
10.
杨文军 《教师》2014,(27):120-120
正"脾气"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1性情;2容易发怒的性情,急躁的情绪。"有脾气的学生"多指性情急躁、容易发怒的孩子。脾气人人都有,这并不是问题,而不能控制自己乱发脾气才有问题。有的是我们或其他学生激怒了他,还有的是无理取闹。这些孩子在校的表现常常是课堂捣乱,容易和其他学生发生激烈的矛盾,在教师的帮助下固执己见、拒不改正、顶撞教师,背后谩骂教师,严重者甚至与教师动手。这种事情如果处理不好,会严重影响他们自身的发展,影响班级纪律和教师讲课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