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教育   7篇
综合类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1年   2篇
  200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孙中山是民主中国的创建者;胡适在相当的程度上,赋予了这个新生的中国以学术上和语文上的新意义。辛亥革命若不能继之以新文化运动,孙中山所创建的民国将少了许多新意和光彩;而胡适所领导的新文化运动若没有辛亥革命成功在前,其收效和影响也绝不至如日后之神速与深远。孙中山和胡适,—主政治,—主文化,前后呼应,相辅相成。本文拟在这个框架下,就胡适中英文的著作,来审视他是如何评价辛亥革命和孙中山的。  相似文献   
2.
孙中山先生提出的“知难行易”学说,扩大了阳明哲学中“知”的范围,更强调“行”的作用.在知行关系上,孙中山先生认为知比行难,主张行在先,知在后,是对阳明先生知行合一学说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这是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顶层设计.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的重中之重、难中之难是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这也就是说,尽管高考改革是势在必行,必须动真格的,但是改革的推进又是异常的艰难,用举步维艰来形容丝毫不夸张.  相似文献   
4.
孙中山先生提出的"知难行易"学说,扩大了阳明哲学中"知"的范围,更强调"行"的作用。在知行关系上,孙中山先生认为知比行难,主张行在先,知在后,是对阳明先生知行合一学说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这是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顶层设计。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的重中之重、难中之难是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这也就是说,尽管高考改革是势在必行,必须动真格的,但是改革的推进又是异常的艰难,用举步维艰  相似文献   
6.
知易行难     
知易行难,据说是个相当古老的中国哲学命题——与之对应的是知难行易。数千年来,可谓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现在也很难说谁占了上风。到底知易行难还是知难行易,本来就是因时因人而异的事。不过,有学者称教育改革是个知易行难的过程,这种看法应该是有道理的。否则,很难解释早在十多年甚至二十多年前就提出的许多教育改革目标,何以至  相似文献   
7.
知难行易,还是知易行难,这是中国传统文化意义上的经典命题,历代贤哲都曾为此发出过深深的感叹,苟子日:”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苟子·修身》):朱熹说:”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朱子语类》卷九)。在现实生活当中,知与行究竟孰难?孰易?每个人都会根据自己的人生体验做出不同的回答。  相似文献   
8.
在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实现人的现代化居于重要的地位。孙中山先生倡导的“知难行易”学说,即是号召人们积极探求真知,鼓励人们凡事乐行;他提倡的“互助”、“合群”的思想,即是要造就完全之国民和高尚之人格,增强民族的凝聚力,使中国自强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