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0篇
教育   22篇
科学研究   3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2篇
  2023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票据关系脱离票据基础关系而"存活"是票据法得以建立的基础。票据关系的无因性和票据行为的无因性密切相关,前者决定后者,后者制约前者。票据无因性的价值诉求在于增强票据的流通性和交易的便捷性、安全性。我国票据法应当坚守票据的无因性原则,并在立法方面进一步予以完善,完善的基本思路是:立法宗旨应予重构;部分规定应予调整和补充;法律责任应予健全,并做到与其他法律责任特别是公法责任的"无缝衔接"。  相似文献   
2.
票据的产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商事活动的必然选择。本文旨在通过对票据特性和相关制度的研究,力求实现票据在商事活动中的真正目标和价值理念,为票据司法和票据实务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张松 《兰台世界》2015,(4):76-77
在近代票据立法史研究中,学界对于晚清志田草案的脱稿时间和民国时期的草案数目却存在争议。结合史料与日常逻辑,我们可以推定晚清志田草案的脱稿时间应为1910年至1911年间,并非1909年。  相似文献   
4.
适索权是票据债权人的第二次请求权,它的行使除必须具备法定原因外.保全手续的履行尤显重要。对此,两大票据法系的规定颇不一致。本从票据提示、作成拒绝证书及拒绝事由的通知三个方面比较研究了两大票据法系的相关规定,并结合我国票据法的规定,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人们往往在强调票据是无因证券时,忽视了票据的无因性是有限制的,本文通过一个案例的剖析,说明了票据的无因性会受票据基础关系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限制;在票据法没有规定时,适用其他及行政法规。  相似文献   
6.
论利益偿还请求权──兼析我国票据法第18条规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益偿还请求权是票据法基于公平、正义理念而创设的一项特殊的民事权利,有诸多问题需要辩正、澄清。本文系统地分析了利益偿还请求权的设立根据、法律性质、成立要件,正本清源,较为中肯地指出我国票据法第十八条规定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7.
票据权利的善意取得旨在保护善意受让人,以增强票据在流通和使用上的安全性,其构成要件有四:须从无权利人取得票据;须依票据法的转让方法取得票据;须基于善意而取得;须付出相应的对价。适用善意取得时要注意四点:一是善意取得的法律效果表现为受让人原始取得票据权利,而不继受票据证与人的权利瑕疵;二是受让人能够依背书连续证明自已为合法持票人;三是票据权利的善意取得应以有效成立的票据为前提;四是要注意票据善意取得与票据抗辩的限制的区别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不论是票据利益返还请求权制度的存废,还是权利性质,又或是利益的返还范围,国内学者对此制度的批判和质疑不断。其中“,票据记载事项欠缺“”票据保全手续欠缺”均无法作为我国票据法上的利益返还请求权的成立要件。为了使利益返还请求权具备更强的制度价值,应厘清该项请求权与民事权利之间的关系,不能将其评价为不当得利之债权,而应将该项请求权界定为我国票据法上的特别法定权利。同时,在承认现行票据法之利益返还范围的前提下,原则上应当将相应的利息和行使利益返还请求权所支出的费用排除在返还范围之外。为平衡公平与效率,有必要维护我国票据法所规定的票据利益返还请求权制度,但应做适当修正以消除体系上的矛盾。  相似文献   
9.
票据行为的无因性是票据法的生命力所在.本文在分析票据行为无因性内涵、表现及作用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票据法坚持了票据无因性原则,并对票据行为无因性被突破这一观点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票据地的国内、国际立法的历史背景出发,耐我国《票据法》与日内瓦公约、《联合国国际汇票和国际本票公约(草案)》、《联合国国际支票公约(草案)》进行了比较,认为:我国《票据法》尽管吸收了国际票据立法经验,但存在过于严格和否定票据无因性等缺陷,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地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