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0篇
教育   34篇
科学研究   2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1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立宪运动是清末政治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近十多年来,从事这一领域研究的学者越来越多,研究成果颇丰。在对清朝预备立宪、立宪派、资政院的评价和五大臣出洋考察的动因及作用的研究等问题上出现了一批新成果、新观点。但这一领域中的许多问题还需进一步深入研讨。如关于立宪运动的评价,要力求客观公允,勿受时代政治的束缚和左右;如关于预备立宪,与立宪派的要求的立宪是不是一回事等九个问题,目前尚缺乏深刻的说理和有力的论证,而这些对于正确评价立宪派的功过是非、立宪运动的作用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
1907年出现的彗星引起了国人关注,正在就清末新政进行论战的革命派和立宪派,巧妙地借助彗星抒发各自的政治主见。1910年,哈雷彗星的回归再次引发双方围绕彗星的交锋。革命派趁机散播彗星谶语,意图制造混乱,立宪派随即回应,但最终未能阻止谣言的愈演愈烈。本文即在晚清西学东渐和清末乱局的时代背景下,分析革命派与立宪派围绕彗星的一次政治交锋,进而探讨西学大量涌入时期,人们依然无法舍弃传统彗星占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近20年来,湖南辛亥革命史研究成果颇丰。主要从经济,军事,会党,政权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较全面的总结,概括,但对于辛亥时期湖南经济的量化分析,湖南新军的情境等方面的研究仍有待深入。  相似文献   
4.
作为素孚乡望的名绅,汤寿潜不仅在轰轰烈烈的浙江保路运动里表现突出,更在为时人所瞩目的晚清立宪运动中享有崇高的社会声望.他以自身清正的品格、开阔的眼界、渊博的学识和实实在在的力行赢得了人们的敬重,成为与江苏张謇齐名的全国著名立宪领袖人物.  相似文献   
5.
1911年春天,18岁的毛泽东将他所描绘的未来中国政治蓝图,贴在湖南长沙一所学校的墙上:孙中山成为新中国的总统,康有为担任首相,梁启超是外交部长。 这个当时看起来美好的构想,其实永远无法实现。  相似文献   
6.
开始只是人数极少、原本很难成气候的革命党,最后竟能推翻清王朝,结束中国几千年帝制,确实出人意外。这种天翻地覆之变有许多深刻的政治、经济、社会原因,其中还有一点或许不那么深刻、但也不能不注意的原因,就是清政府实际上是制造了革命党。  相似文献   
7.
丁健 《宜春学院学报》2008,30(1):119-124
孙中山让位是一个复杂的历史问题,从表面上看就是政权的交接那么简单,而实际上是在当时复杂历史环境下,多种因素相互交织、运作的结果.它本身蕴含了历史的诸多面相,这些诸多面相的背后凸显四个主要特征:一是妥协性,即清袁孙之间的妥协;二是助产性,即帝国主义和立宪派起了助产或催生的作用;三是和平性.即无论是清帝退位,还是孙中山让位,权力的交接过程都没有发生大规模大范围的战斗;四是共赢性,指清、袁、孙、帝国主义、立宪派都从中获得益处.民元让位过程所体现出的妥协性、助产性、和平性、共赢性,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相似文献   
8.
《宪志》日刊是清末立宪运动高潮时期由预备立宪公会创办的一份立宪刊物。《宪志》日刊的宣传内容有对立宪理论问题的探讨,但更多的是结合时局对清政府每一项改革措施的及时报道和评价。从该刊物的宣传内容与特点,可以看出清末立宪派的政治态度及其表现方式,以及立宪派与清政府在立宪目标上的相异。  相似文献   
9.
革命派对于民主问题的理解显得较为简单,他们在论战中更多地关注“排满”,将政治制度的民主化视作“排满”的必然结果,因而对民主问题准备不足。立宪派对于民主问题及民族革命与政治革新之间关系的认识上虽然也不尽完整,但关注国民素质在民主政治进程中的作用又有一定程度的合理性。尽管双方在论战中多有差异,但对于以政治制度民主化为核心的现代化的强烈诉求又在深层次上显示出了较大的同一性。两派的政治理想在某种程度上都没有能得到实现,说明胜利并非革命派所独有,而失败也并非只属于立宪派。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初,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走向高涨的同时,资产阶级立宪派也在为争取中国采取君主立宪政体而奔走呼号,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立宪运动。这场资产阶级立宪运动与辛亥革命的发展进程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早在1903年,君主立宪思想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已经在国内和海外留学生、华侨当中产生。当1905年清政府为了遏制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维护风雨飘摇的封建统治而宣布实行“预备立宪”时,资产阶级改良派重新活跃起来,要求立宪的呼声十分高昂和迫切,资产阶级改良派也因此被称为立宪派。当时的立宪派大体可分为海外和国内两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