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0篇
教育   15篇
科学研究   5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4篇
  2023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7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0 毫秒
1.
箸是日本人一日三餐必备的生活用具。日本的箸源于中国,后逐渐本土化,形成了独特的日本箸文化。日本人不仅改变了箸的形状,而且赋予它更多的意义。箸在日本被称为"生命之杖",在日本人的一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且和神话、谚语等都有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2.
从战国到元朝,主要由“箸(筯)”表示“夹饭菜或其他东西的细长棍子”义,偶尔也用梜(筴);到明代,产生了新词“(快、子)”;从清朝到民国,“(快、子)”用例逐渐增多,“箸(筯)”逐渐减少,“梜(筴)”几乎消失;到现代汉语,“(快、子)”完全替代了“箸(筯)”、“梜(筴)”。  相似文献   
3.
婚姻筷     
婚姻是一双。小时候我们吃饭,还没有学会使用子的时候,总喜欢用五把叉,也就是用手抓,虽然也能吃到嘴里,而且也不影响滋味,但却吃得满脸都是,嘴上手上甚至衣服上到处都是,影响美观,也影响心情.  相似文献   
4.
中华子具有物理功能、生理功能、鉴赏价值和收藏价值。通过对规范的执法、规范执法与汉字书写的关系和用礼仪与禁忌的逐一论析,指出目前汉字书写工整者重点大学文科生不足五分之一,普通高校理科生只是十分之一,能够正确规范执笔的学生数最多不过三分之一,这与他们自幼形成的不规范执法有直接关系。汉字和现代人类文字书写技能的普遍退化将是不可逆转的趋势。这是新的科技进步往往造成既有文明成果亏损的人类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它是必然的,但并非是完全合理的。中国人写汉字,需要做到"观念重视、落笔注意"八个字。  相似文献   
5.
人类的某种物质创造的成品 ,往往同时又包含着人的科学思想、价值意识、审美情趣等观念形态的综合成就 ,并且体现出人的生活习俗、行为定势的规定性要求。因此 ,本文作为笔者拟议中的“器物的文化史研究”中的一篇 ,重点是描述勾勒箸这一中国乃至汉字文化圈中所特有的取食工具 ,在它身上所积淀的文化意味、习俗惯制等内容。  相似文献   
6.
按照一般的说法,“箸”改称“”是因为古代船家的忌讳.但是子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经常用到的高频词,从语音变化的发展来看,这样的词语不容易改变.一般来说,标准语的确立是和经济政治文化分不开的,明清时期的吴越文化是中国汉族文化中最先进的区域文化,并且在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领先地位,吴中地区的方言词“子”由于吴中先进的经济文化,扩散到其他地区,并最终取代原有的“箸”的称谓,成为标准语.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用子进餐是一项重要的生活技能,同时也能促进幼儿精细动作的发展与脑的发育.对浙江省82所幼儿园及186位幼儿园教师就幼儿用现状及教师对幼儿用观念所作的调查表明,幼儿园对引导幼儿用的关注度较低,仅14.6%的幼儿园要求幼儿用进餐,其中75%的幼儿是从大班上学期开始学习用子的;教师不愿意教幼儿用或不愿意让幼儿用主要是出于对子的安全性和使用难度等问题的考虑.幼儿园如果安排用教学和幼儿用实践活动,宜从中班上学期(约4岁)开始,同时要强调家园合作,创设适宜的环境,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以促使他们安全用,逐步熟练用.  相似文献   
8.
我国的子经过了漫长的演变过程.子的名称,先秦时称"挟",秦汉时称"箸",因"箸"与"住"谐音,有停滞不前的含义,与一路顺风的口彩相悖,故后来改称为"快",因"快"由竹子做成,故加上竹头,称为"".大约在原始社会,古人就知道用树枝、竹子以及动物骨角做成简易的子.夏商时有经过加工的象牙和玉.春秋战国时有铜和铁.汉魏六朝时有漆.稍后又有名贵典雅的金和银.如今子的家族更加兴旺,什么犀角、乌木镶金、红木嵌银、电木、玻璃、塑料等等,可谓五化八门.  相似文献   
9.
国民整体素养是诸多积极要素长久教化涵养、内蓄积淀的结晶,国民美好修养汇聚,则成自觉自然的群体性规范,一种显明易见的一国之俗,民族的风格与性格。餐桌斯文是历史上中国"礼仪之邦"的重要文明标志之一,饮誉中外。人类的各种文化都无一例外地重视餐桌文明公礼。当今中华餐桌仪礼正在继承与新进中重构,《中华餐桌礼仪规范》48字诀应是中华餐桌仪礼公众共建自觉行为所遵循的基准。  相似文献   
10.
子是世界上公认的独特餐具,演绎了悠久的中华文明。在看到子传承着中华文化与文明的同时,也应看到它在中国传统公宴就餐中的局限性。中国食文化专家赵荣光教授提议实行文明公宴就餐"革命",推行进食、取食并用的"双制",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就餐者愉快地试验着。它巧妙化解聚合氛围、习惯传统、就餐卫生与文明等之间的矛盾,是与时代文明相应的就餐方式。推行"双制",要宣传与体现"双制"艺术性,餐饮业界应提高对其社会责任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