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1篇
教育   6篇
科学研究   2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2篇
  2023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90个ISSR引物中筛选出条带清晰、多态性高的引物37个,对水稻籼粳亚种进行遗传差异分析.37个引物共扩增354条带,其中特异性带206条;UPGMA法把籼稻和粳稻各划为1支,海南野生稻和茶陵野生稻与粳稻聚为1类.通过对籼粳稻特异带的统计,发现野生稻带有部分籼型血缘,且海南野生稻的籼型血缘多于茶陵野生稻;籼稻9311带有部分粳型血缘.结果表明,ISSR标记适用于水稻籼粳性和广亲和基因的判断,并可据此选择含粳稻血缘的亲本应用于杂交育种中,提高杂交水稻的产量.  相似文献   
2.
3.
据2012年4月14日《科技日报》消息,宁波市农科院副院长马荣荣和团队进行了20多年的钻研,攻克了籼稻和粳稻这两个水稻亚种间进行杂交育种的难题,培育的第一代籼粳杂交稻"甬优6号"试种取得平均亩产750kg的成绩,被农  相似文献   
4.
《华夏星火》2015,(2):5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4年我国稻谷播种面积为3031万公顷,与上年持平;稻谷单产为681.07公斤/公顷,比上年增加93.7公斤/公顷,总产量为1.72亿吨,比上年增加281.5万吨。20 1 4年我国稻谷产量增加,从品种结构上看,中晚稻产量增产,早稻减产。根据统计局早先的数据,2014年我国早稻产量为3401万吨,比上年减产12.5万吨,据此推算出,中晚稻产量为1.72亿吨,比上年产量增加294万吨。  相似文献   
5.
蒋李何 《内江科技》1995,16(1):26-28
本文针对籼粳亚远缘杂交选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条育种途径,即通过聚合控制优良生理性状的基因,进行生理育种;并阐述了生理育种在籼粳亚远缘杂交稻超高产有种中运用的技术路线。  相似文献   
6.
籼稻的成熟胚为实验材料,经过成熟胚愈伤组织的诱导、继代培养,探索研究不同浓度激素和潮霉素对愈伤组织生长的影响以及农杆菌对转化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最适宜愈伤组织分化的6-BA浓度为2.0 mg·L-1,分化率达82.3%.潮霉素最佳浓度为30 mg·L-1时可以完全抑制愈伤组织的分化.该实验以杂交水稻的亲本籼稻不育系15S为材料,建立了农杆菌转化的体系,以期获得转PEPC基因的籼稻亲本,为杂种优势利用和生理育种的结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基于2005—2020年江苏水稻生产数据,运用综合比较优势、Topsis综合评价和趋势预测模型等方法对江苏各地水稻生产水平进行综合评价,指导江苏水稻生产优化布局。结果表明:江苏粳稻生产应向苏北、苏中优化布局,其中盐城、淮安、宿迁、连云港和扬州可以适度增加粳稻种植面积,泰州、南通、南京、镇江、苏州、常州、无锡应稳定粳稻种植面积;江苏籼稻生产应向淮安、宿迁、徐州和南京优化布局,盐城、连云港、扬州、泰州、常州和镇江可以适度减少籼稻种植面积,提倡“籼改粳”,并提出优化布局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玉龙飞 《大观周刊》2012,(9):130-130
水稻是我国人民的主要食粮,也是农民的重要收入来源。但从总体看,目前我国稻米品质差的问题比较突出,如何做好品种优化调整和栽培技术改革,淘汰劣质品种,发展优质食用品种,在江淮地区积极发展优质稻生产,是摆在农业部门眼前的一大课题。现根据多年试验研究以及国内外水稻栽培研究资料,就江淮区稻米品质影响因素做些探讨。  相似文献   
9.
用异染性染剂甲苯胺蓝对Rdh颖果的横切片进行染色,发现Rdh颖果的果皮、种皮组织有大量多酚物质;糊粉层细胞壁中有少量多酚物质。用香草醛处理Rdh子房后发现:受精的子房不管颖果的成熟度如何都呈鲜红色,没有受精的子房均不呈鲜红色。说明Rdh各颖果中均有原花色素或其前体物质累积;其合成要以受精为前提。解剖Rdh颖果的果皮、种皮及糊粉组织并用香草醛处理发现:三层组织均呈现鲜红色,即含有原花色素或其前体物质。分析认为Rdh颖果的果皮组织合成并累积聚合原花色素,种皮和糊粉组织合成并累积单体原花色素—无色花色素。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糙米性状进行了遗传力、遗传进度和遗传相关系数分析,提出了适宜的选择方法.结果表明:垩白指数受多基因控制,遗传力较高(82.03%),稳定旱,应在早代加以严格选择.粒认与百粒重存在微弱的负相关.粒长与粒宽、粒厚负相关显著.收重与拉宽、粒厚有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