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71篇
  免费   5篇
教育   4461篇
科学研究   276篇
各国文化   73篇
体育   141篇
综合类   185篇
文化理论   51篇
信息传播   389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70篇
  2022年   62篇
  2021年   46篇
  2020年   50篇
  2019年   38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46篇
  2016年   86篇
  2015年   133篇
  2014年   434篇
  2013年   348篇
  2012年   395篇
  2011年   594篇
  2010年   486篇
  2009年   429篇
  2008年   508篇
  2007年   372篇
  2006年   271篇
  2005年   194篇
  2004年   181篇
  2003年   191篇
  2002年   144篇
  2001年   140篇
  2000年   99篇
  1999年   57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32篇
  1996年   34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6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以男性性格为本体,渗进某些女性行为特征和性格因素,从而了贾宝玉男女双性化性格类型的特殊存在。其双性化性格的形成有着深远的文化根源,中国传统的阴柔型文化因素为其提供了深层的文化基础,明清时期人启蒙思潮为其提供了现实的文化氛围。 宝玉双性化的性格特征显示了文化转型期个体性格特征规范的偏转。此外,曹雪芹对女性文化的崇拜和对男性文化的批判也是塑这一形象的直接的思想动因。  相似文献   
4.
师者如酒     
乡俚曰:校馆如酒肆。为人师者该是那肆中之酒吧。古诗中有“品茶如人生,交友淡如水”之说,那么,品师当如酒了。  相似文献   
5.
金致龙  陈诚 《垂钓》2001,(3):55-55
鲤鱼、鲫鱼、草鱼都喜欢香味,对丁香、麝香、芝麻香和酒精香味更是情有独钟。其中麝香具有独特而幽雅的香气,用它制成的“钓鱼王”麝香饵料对鱼有着强烈的吸引力。  相似文献   
6.
慨叹生命的短暂,忧叹岁月的流逝,这是哲人骚客常有的情怀。庄子生死齐一可谓达观,但仍有“人生如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的感慨。具有强烈历史使命感和忧患意识的孔子,也曾对时光的流逝不返有过深沉的叹惋:“子在川上日:逝如斯夫,不舍昼夜。”诗人屈原在《离骚》中也感叹道:“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流光如水、人生苦短的怅惘是人类生命意识觉醒时的必然产物。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表现生离死别、羁旅行役、壮志难酬、情感失落等诸种情愫的内容很多,这些内容又往往与酒结缘颇深。它实际道出的是古代中国人的一种文化心态,借酒表现深沉的亲情、乡情,或是渲泄心中的不平、情感的失落,因此常常是悲思、忧思却以豪言壮语写之,故而留下了悲而豪、悲而壮的千古名句。  相似文献   
8.
“巴尔扎克现象”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红楼梦》挽歌情调的魅力及其成因。曹雪芹所处的时代及其不寻常的家世使曹雪芹在对生活进行艺术描写时,发生了历史与道德评价的错位以及情与理的悖离,这是《红楼梦》挽歌情调形成的深层原因。这种挽歌情调所造就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艺术效果,其魅力是独特而绵长的。  相似文献   
9.
桑哲(以下简称桑):何老师负责江苏省语文高考阅卷多长时间了?何永康(以下简称陆):从78年恢复高考开始,一直负责江苏省语文高考阅卷。桑:自从2001年高考作文中江苏省的蒋昕捷同学的《赤兔马之死》引起轰动以后,现在高考每年都有很多学生用文言文答卷,您对语文高考答卷中用文言文写作有什么看法?何:我们不提倡用文言文答卷,但有很优秀的文章我们也欣赏。像蒋昕捷同学的《赤兔马之死》,今年江苏省高考又有一个学生用文言文答卷,写得非常好,写的好像是《善始之能》,是骈体文,四六句,远远超出了基本知识,基本功很深厚。北大面试的时候正好这篇文…  相似文献   
10.
这是本研究组成立以来最重要的一次研讨会,这次会议为建立本组红学改革的理论体系奠定初步基础-会中对贾府的兴衰进行了规律性的探讨,明确封建腐败势力使贾府从富裕繁华走向全面衰败,也明确初期民主主义经济改革势力将使贾府扭衰为兴,走向新的繁荣。从而使《红楼梦》恢复其本来面目:它不象某些红学家所说的是一部单纯的悲剧名,而是一部悲剧中包涵着正剧的名。本组这样认识的重要根据,是作在书中塑造了一批“行止(品行)”高尚、“见识”卓越、活力充沛、前程远大的初期民主主义经济改革群象,她们那卓有成效的“兴利除弊”治家方案和公正无私锐意进取的革新精神,是悲剧中的正剧必然实现的具体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